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法自然小说中的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法自然小说中的天然道观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特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传言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将家中珍品排列门庭,以示欢迎之意。因老城多寺多塔,摆设物品亦以古塔模型为主,因此称之为“摆塔”。在清代,这一活动更是风行一时。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百姓夜晚供奉泥塑、宝塔,色彩斑斓、雕刻精细,小有数寸高,大则如真实之 tower 高达七八尺,分十三层,每层点灯照亮,如同天空中的星辰。”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承载了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情感。
裴仙宫传承着这一独特文化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时期便开始举办这项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该宫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摆塔”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这项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从一张到三四张不等,其中第一张紧靠墙壁,其余依次排列。桌面铺上毯子或被单,便可以开始布置了。
主要展示的是各种儿童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木架上的小巧刀枪矛戟等。布置方式是:首先将模拟古tower立于靠墙桌中央,为全桌最显眼的一部分;其它物件则围绕此 tower 布局,如左右两侧放置弥勒佛、八仙及其他神祇,而成双成对者则分别安放在左右位置,以此类推。此外,要注意大型物品位于后,小型物品前方,以保持整体协调性。此外,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沙填充的小盆装水和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到一定高度,为生机勃勃的一抹绿意加分,并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台”的意义与现在不同,它不仅象征着家庭繁荣,也暗指事业成功。而在新时代,这种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即使在封锁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过这种庆祝精神的表达,更是在特殊时期向医护人员致敬。这场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微妙而又强大的联系,让我们重新审视并发扬这些值得保护和发展的民俗习惯。(来自裴仙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