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 助力
12月8日,2024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云南省澄江市召开。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以“中医药非遗助力”为题做报告。
曹洪欣表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艺、思想、精神、标准、制度、世界观的广泛集成,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生命价值、技术价值、学术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曹洪欣指出,“推进中医药非遗守正创新,助力”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儿女的历史重任,更是中医药非遗人的责任与使命。
为推进中医药非遗系统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保护是根基,发掘精华是重点,转化利用是动力。保护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转化与发展,重点是传承与发掘精华。要整合中医药非遗人才、条件、平台、机制优势资源,在重点领域、项目等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非遗传承模式与院校教育接轨,推进中医药传统特色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同时,也要避免中医药非遗“神化”与“庸俗化”倾向。
二是提高中医药非遗助力贡献度。统筹推进中医药非遗技艺和服务体系创新,提高健康人群数量与质量,推进中医药成为人民群众维护生命健康的文化自觉,使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维护生命、养生保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助力解决“少子化”现状与“老龄化”康养问题,提高育龄夫妇生育能力与老年人健康水平。推动中医药非遗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全方位、高质量助力。
三是推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结合非遗保护特点与中医药历史现状,深入研究,组织论证,提出针对性保护建议,制定完善中医药非遗发展规划。挖掘和整理中医药非遗技术、方法与典籍,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题研究,收集、整理、筛选、审核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艺方法,力争形成中医药非遗项目特色技术、方药名录,有效服务于民众健康。构建合作开发平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献方者、持有人的知识权益。探索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与考核方式。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项目申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强化国家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
四是推进中医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围绕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发展康养旅游,探索中医药非遗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养生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非遗旅游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品牌竞争力的高质量文旅产品。开展具有中医药非遗特色的养生、诊疗、康复旅游项目,把中医药非遗项目与旅游康养基地融合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文旅康养示范区,使民众在旅游中修身养性、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五是推进中医药非遗转化。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把中医药非遗项目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与产品,将优秀的中医药非遗方法与技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向社会,广泛应用。
六是推进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完善中医药非遗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非遗国际标准和相关规则制定。着力建设医德高尚、临床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非遗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海外中医药服务基地作用,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非遗成果与优质服务,共同提高人类健康质量和水平。
“坚持守正创新,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根本出发点,促进中医药非遗多途径、宽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贡献力量,让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曹洪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