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兴唐王法主道家学派在社会中的主要思想内容与影响力
王法主:道家学派在社会中的主要思想内容与影响力
王法主,名远知(公元509年—635年),字广德,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师从陶弘景祖师,上清茅山宗第十代宗师,谥曰升真先生。后改升玄先生,时人尊称其为“王法主”。王远知作为早期上清茅山宗的宗师,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生平历经梁、陈、隋、唐四朝,而始终游离于出世入世之间,与四朝朝廷均保持着非常好的互动关系,为上清宗在唐宋数百年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远知出身于六朝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其母丁氏亦宦门之后。据《王远知碑》记载,丁夫人尝昼寝,梦灵凤集其身,因而有娠。少聪敏,博综群书。年十五前往茅山师事于山中宰相贞白先生陶弘景,并得授三洞经法。
陈宣帝召请入重阳殿讲道,大为赞叹。在隋炀帝杨广面前显示异象,被誉为神仙之士。他秘密送符命给李渊,为唐朝建立打下了基础。在李世民平灭秦州时,他以实告,并得到老神仙的金口首肯。此后太宗登基视他为功臣,将加重位,但他坚辞不受,最终被迫归隐。
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羽化而去享年一百二十六岁。大唐高宗调露二年追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再传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观建造影堂,以示旌表。
我们知道南梁武帝实行举国信佛政策,使道教生存处境极端困难。但是通过数十年的周旋与交涉,最终使得道教获得了大唐的信任和重视,为后来数百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王远知对道教发展其功巨伟,是上清第十代宗师,对道教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