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升经二年级道德经探究在自然之中的智慧
《老子西升经》是一部著名的道家哲学著作,其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载,该经系由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的教导所编写。尹喜字公度,出身于周天水人,他在康王时期担任大夫,并因仰观天象而预知有圣人将要西行,因此他请求成为函谷关的令尹。果然,在他的职位上,他遇到了老子,并被迎为师,求得至道。在这次交流中,老子授予了他五千言的道德经,而后离去。
由于该经首句“老君西升,开道竺乾”,明显体现出了崇尚古人的思想;且引用了“三业”、“六根”等佛教用语,这表明该经成书当是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而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提及此经,可知为汉末魏晋间由道士所作。此外,《道藏》第三百四十六、三百四十七册收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以及陈景元所辑《西升經集注》六卷,都共有三十九章,但两者文字并不完全相同。
该书以四言、五言或句数不等的句式来阐述老子的清静无为之主张。首先,对“道”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自然者,道之根本也”,即虚无生自然,自然生 道,而 道又生一,一生天地,天地再生万物。“自然”与 “一”都是虚空无物的一种意境。而万物皆始于“虚无”,而这个 “虚无”正是 道 之根本,也就是说,“虚无恍惚达到道之根,而万物都共同本于 道 之元”。因此,“宇宙间存在着的人类‘达’是从虚无中脱胎而出的,它虽然孕育生命、繁衍万物,又支撑起整个宇宙,却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只是一种色彩缺乏、味觉缺乏、形状缺乏、一切感觉都不具备,无色,无味,无形,没有声音,只是一种幽灵般东西”。
关于宇宙起源,《西升經》的说法与 老 子 的 《डाो 德 经 》 中 的 “ 天下万 物 生 于 有,有 生 于 无 ” 相符。这意味着世界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形的。但在 《西 升 經 》 中,则更倾向于一种精神层面的解释,即一切事物都来源于没有任何内容的事实状态,然后通过这种状态形成了实际可见的事实。
对于形与神之间关系,《西升經》的论述认为形神互相生成:“神生形,不同则自存;形成神,不同则自存。”它将“神生的形式提到了一位尊贵的地位。在人类的情况下,由肉身构成的是一种比实际更加真实和永恒的事实,所以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点,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如果我们只追求具体形式,那么这些形式最终会毁灭,因为它们总是在变化。如果我们的内心达到一个宁静的心态,就能让自己摆脱对世俗事务的依赖,从而实现超越死亡和复活,从一个更高层次上理解时间流逝。
从形与神关系出发,《 西 升 經 》 提出了区分真伪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批判那些依靠欲望来维持自身生命力的修炼方法称为伪善,这些方法要求修炼者通过某些特定的身体练习或仪式来提升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赞扬那些清除感官享受,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灵上的修炼方式称为真善。这两者的差别就像前文所说的 形 与 神 的不同一样——若想追求 真善 必须放弃欲望,因为欲望阻碍了我们走向最高境界的大门——也就是通往 永恒 不变 状态的大门。但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寻找这种状态,我们就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即保持纯净的心灵和不断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当人们试图把自己带到那个理想化的地方时,他们常常会失去方向,让他们迷失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里。当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并学会如何利用它们作为通往更高层次个人成长的手段时,那么他们就能找到平衡点,让自己既能享受到现在生活给予的一切,同时也不放弃未来可能有的可能性。
最后,在治国术语上,《 西 升 經 》 强调的是民本主义,即国家应该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认为统治者贪图珍宝必定引起动乱,而疲役人民必致国亡。他主张采取一种简单直接有效的小政府政策,以减少行政负担,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确保民众安居乐业。他强调这是因为统治者必须抛弃私利,以全民利益为重,如果他们不能这样做,那么国家将面临危机甚至崩溃。他提倡的是一种基于个人的行为原则,可以被视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方针,用以塑造政治决策及其结果,最终导致一个稳定、繁荣的人口密集地区。
北宋陈景元评价《 西 升 經 》,指出它讲究致虛守柔返於自然,這其微言奧果結果出入五千文間實際上與 老 子 的 《डाо 德 经 》 相似,可視為對後者的進一步發揮。此書於 元世祖時,因涉及太 上 老 师 化 胡 寻 求 高 度 理 解 和 排 除 佛 教 思 想 而 被 列 為 第一 批 禁 書 之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