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升经道德经1至81章细解在自然之境
导读:
《老子西升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据南宋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记述,该经系函谷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而成。尹喜字公度,周天水人。康王时为大夫,他仰观天象,知有圣人将西度,乃乞为函谷关令。果然,在函谷关遇老子,迎为师,求至道,老子授以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尹喜后成道。
由于该经首称“老君西升,开道竺乾”,明显具有老子的化胡崇道抑佛思想;且引用“三业”“六根”等佛教用语,这表明其成书当在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之后。而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提及此经,可知为汉末魏晋间道士所作。
《道藏》第三百四十六、三百四十七册收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全文共三十九章及陈景元所辑《西升經集注》六卷,全文亦三十九章,但两本文字不同。
该书以四言、五言或字数不等的句式阐明了老子的清静无为主张。首先,对“道”进行阐释。在其中,“自然者,为根本也”,虚无生自然,而自然生于大 道,大 道生一,一生天地,而天地则生万物。“自然”和“一”,皆是虚空无物之意。此外,“万物皆始于‘虚无’”,而这正是大 道之根本,又合并了虚无、自然、大 道三者,使它们成为一体。这意味着,无论是世界还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源自于一个超越形状、色彩和味觉的大理想实相——一种无法触摸到的幽灵般的东西,即便它孕育出生命与繁衍,也只是一个隐藏在背后的背景,从未真正存在过,只是一个不可见不可闻的幻影。
宇宙起源说,与 老 子 的 《 道 德 经 》 中 所 说 “ 天下 万 物 生 于 有,有 生 于 无 ” 一致。这说明他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有形的东西,所以他的宇宙起源说就是从这样的基础上说的。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西升經》的看法认为:“神生形,其形成,不得神不能自生;不得形不能自成。”认为的是两个互相依存,同时又互相促进发展,并将 “ 神 生 形 ” 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看来,我们作为肉身的一部分,是一种被赋予具体形式但仍然充满潜能和可能性的事实,因为我们来源于虚无,所以我们才能实现永恒不灭。如果你能够保持这种状态,你就可以达到修炼到任意程度,不受任何限制。但如果你追求的是现有的实在,那么你的身体就会随着时间逐渐消散。“以此来谈论死活,就没有比这样更好的办法。”专心致志地追求实在会导致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如果你让自己的精神达到那种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欲望的心态,那么即使从死亡转变,你也不会感到恐惧,因为死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区别。你会感觉自己既死又活,这样做,就能得到永恒不灭。
从形与神之间关系出发,《西升經提出了一种对伪真两者的区分:认为 " 伪学养其气 " 是指通过修行获得力量,而 " 真学养其精 " 则要求内心纯净,无欲,然后才能修炼到更高层次。不断努力去除欲望,让心灵变得更加清澈透明,以至于像梦一样轻松愉快,这才是真正理解大 的道路。这意味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者感官享受来实现,而是在完全放弃所有这些事情之后,从内而外彻底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极端简单却又极难达到的境界,其中包含了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个共同原点(即" 虚 无")生成出来的一个深刻含义。一切都来自这个共同原点,但是却又彼此独立各自运转,每个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特性,却又同时融入整个系统中去表现每个事务独特性的美妙局面,如同音乐家使用不同的音符创造出多样化的声音一样,每个声音都有它独特的情感色彩,但总体上构成了音乐艺术的一整体。当一个人进入这种境界时,他们能够欣赏并理解这一切都是如何完美统一起来的。
治国方面,《西升經强调国家应基于民众利益来建立,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威胁或战争,而是他们自身贪婪欲望引发的人民疲劳,最终导致国家崩溃。他建议统治者应该采取一种积极主动但非暴力的方法,即采用 “ 不 为”的策略,使人民自由平等,有足够时间享受生活,并因此繁荣昌盛。他强调只要政府能够提供稳定安全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就可以避免社会混乱并维护国家长久繁荣。
北宋时期的陈景元评价《 西 升 經 》 认为这是非常高尚的地方,它讲究返璞归真,将功名利禄抛诸脑后,以坚定的信念力挽狂澜。他把这看作是一本深奥而富含智慧的小册子,它揭示了人类生命最终意义,以及如何找到那份被许多哲学家探索已久的问题答案。
元世祖时代,因涉及到了 老 子 化胡的问题以及关于道路选择问题,当时禁止出版相关作品,因此,《 西 升 經 》 成为了第一批遭禁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