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愧葛洪道德经全文带拼音在自然中寻找智慧
李白的传奇人生:诗人、剑客、道士
在崂山太清宫东山蟠桃峰下面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上,刻着“太白石”三个大字。离太白石不远的一处石崮上,刻着李白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一首诗:“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对生涯失落和神仙生活无限向往。
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份仅仅是“诗人”吗?当然不是。他不仅是盛唐的一个传奇,也是剑客和纵横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其实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道士。
崇道的大唐盛世,“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是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一梦醒无酒。一梦走入迷思,一梦回唐朝。在昔日开元全盛日里,每个人都成了朋友,都成为了胶漆。在眼界宽广的世界里,有一座广厦千万间。
提起唐朝,我们无一例外地会想到诗,因为那是一个诗的王朝;提到唐朝,我们也无一例外地会想到盛世,因为那是一个中国封建史上最为鼎盛的黄金时代。但是提到唐朝,我们极少有人会想到,那其实还是一个道教的王朝。在那个朝代里,老子被追认为皇帝祖先,而道教被作为国教位列三教之首,并且将男女道士纳入宗正寺管理,即视他们为皇族成员。而且,在这个时期内,就连玄宗也亲自接受了高道司马承祯的道教上清法箓,从而成为继北魏太武帝之后又一个“道士皇帝”。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大气、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唐盛世,是不是跟“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理念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呢?
那么,为何这些帝王们会崇奉老子和道教呢?这是出于特殊原因。大致说来,他们利用了两点:提升家族门阀的地位,以及通过改动合法性需要。
当隋末民变时,无数权势人物争斗夺取最高权力,而那些深知时局变化趋势的人,如岐晖等高明者,则预言这一切都会发生。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岐晖对于隋炀帝征辽后的预言,以及他对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支持,这些都影响到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所以,当李渊称帝后,他决定提高国学的地位,将《易》、《书》、《礼》、《乐》四部并列为五经,但却没有把《论语》加入其中。这也是因为儒家的立场尚未稳固,因此不能轻易与佛、老二同级。此外,由于佛家力量强劲,对佛家的态度仍需小心处理,以免引起对方反感。
随后,不断有尊老子的诏令发布,比如以年迈为由,让王远知隐居茅山,并修建太平观以示尊敬。而此举亦非偶然,它体现了一种政治策略——通过祭祀祖先来增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使自己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同时也能巩固自身政权。
至于《庄子》,则由于它更偏重哲学思想,对儒家的实用主义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因此尽管它也有其独特价值,但在当时并未受到特别推崇。此外,《文子》的内容较浅显,所以虽然具有某种教育意义,但并不足以成为科举考试中的正式科目。而《列子》的内容既繁复又难懂,所以更是不可能成为这样一种重要角色。不过,这四个著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的传播了理念,为整个文化环境注入了一定活力和思考深度。
因此,可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增加了人们对这些典籍乃至整体文化传统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共同价值观念,使得人们更加团结合作,加速国家发展进程。但同时,这种制度化的手段使得其他宗教学派不得不适应这种压力,或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调整自己的存在方式,以求在这个多元共存的大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作用空间。如果没有这些事件发生的话,那么整个历史轨迹恐怕会截然不同,也许不会有那么多关于文学艺术创作或探讨精神文化层面的故事出现。不过,现在我们知道,无论如何改变过去,都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去,只能从现在开始审视我们的选择以及它们带来的结果,看看未来究竟将如何展开。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