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智宋瓷艺术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_ 道教文化与天然道观的融合
在宋代,瓷器艺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它们以宁静典雅、含蓄自然和清新质朴著称,如同春水明月、绿云薄冰,引发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完美,也要探寻那些隐藏于表象背后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宋代瓷器则完美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道器合一”理念,即器亦道,道亦是器。在这一审美传统中,人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实用,还追求“有所取象”,即寄寓某种意境或意义。
在宋代,由于国家从立国初期就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全社会极为文化教养,与此同时,统治者大力推崇并发展了道教,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了郁郁乎文哉的情绪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影响深远,让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陶瓷——提高到更高层次来认识,从而把它们看作是传播思想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唐人的气概与胆魄荡然无存,而宋人面对外界,无可奈何花落去,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转向内心世界,对内心进行反视与自省。这导致了理学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促使人们探索内心世界,将审美情感过滤和提纯到极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心照,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细腻品味及历史领悟。
因此,不仅是在梅瓶这样的造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审美倾向,更能感受到其对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的大力追求。比如梅瓶,以小口、细颈、肩部圆润收腹敛足,其修长丰满宛若玉立少女,有娇艳不轻佻,有娇答含羞,是端庄妩媚令人神往。而曲线和直线交错变化,则展现出方圆结合的手法,这正是理学意味上的克制和控制性原则实现的人生节制。
通过这些造型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摆脱以物役心的精神桎梏,使得心灵得以解放净化达到人与宇宙浑然一体状态,即达到了道家的境界。此时,用手抚摸、环视或拿起来把玩都成为可能,因为这些都符合理学意义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性彻底消失,只剩下生命力的自身追求。
另一方面,由于强敌压境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尽量收缩器型尺寸。这也正映射出了老子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减少空间需求来寻找一种控制方式,或许这也是一个应对外部压迫的心态反应。
釉色装饰方面,则更加显露出老庄哲学在这个时代得到进一步阐扬的情况。在这里,“自然”的概念被赋予了最高的地位,而非繁缛纹饰鄙弃伪劣斧凿之痕朴素自然之美成为了最终目标。汝窑官窑哥窑等多个窑址,以天青色为尚,将其贴上“天”的标签,并且认为这是自然本色的状态,被理解为具有超越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级别,即天衣无缝绝佳状态。
最后,在釉色的纹理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冰裂纹,其状如冰开裂形成的一样晶莹透亮气象万千变化无常。这原本是一项工艺缺陷,但却被巧妙地利用,让残缺转化为新的审美价值,比如蟹爪纹、小气泡开片等,都被赋予不同的名称,每一个都是精确描绘自然力量作用下的结果,这些裂片之间形成了深浅适宜、中度恰当相互映衬条块分明贴切自然的情景,是最直接展现出那个时代崇尚真实本真的审美标准之一例证。此刻,一件钧窑花盆,就像夕阳紫翠忽成岚一样展示着千变万化但又完全天成自然而非人间技艺所能复制的事迹,它代表着最终没有一点人为因素,只有纯粹依靠火光改变颜色的过程才能够完成如此奇迹般的事情,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器尚象”。
总结来说,完善到一定程度后,不仅它卓越千古,而且还有超越普通物品存在的情感深邃精神。当它作为一种事物,不仅具有高超技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回归到那份简单真挚、一丝不苟的情感表达,最终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凡人的艺术境界,是那段时期特有的文化氛围所塑造出的独特作品。一句话,可以这样说:它不是只是一件漂亮的事物,而是一个承载着很多故事和情感的小小秘密盒子。在那里,你会发现每一次触碰每一次欣赏,都仿佛是在参与一个共同的心灵交流活动。而这一切,都源自那份不可言喻的情怀,那份无法言说的亲近,那份只有诗词才能够描述出来的情怀。如果你曾经拥有过这样一件东西,如果你曾经见过这样一幅画,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这不是我做到的,我只是跟随风雨。”
(作者:解荣昌,单位:江苏省宿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