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在自然景观中探讨道德经能否辟邪
在我们经历的世纪之交和千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即宗教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宗教乃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研究,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应该承认,在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前,这种宗教认知和研究或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一种内在性研究,体现出对其观念、情感、行为、组织、经籍及文化构建和传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剖析,或是相关学科所需的一种边缘性研究,展示着这些学科具有的多元知识背景和必要逻辑关联。而不带信仰前提、不为辅助手段、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具有独立学科意识的宗教学,则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西方宗教学作为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从根本上影响到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宗教研究。
西方宗教学在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围、特定范畴、大量方法与流派。其中,不少现代学者主张将其他领域如考古學文献學语言學纳入广义中的视域。此外,一些基本关系,如神与人神圣与世俗灵与肉彼岸与此岸超越与有限心灵与社会等,由此构成其体系特别范畴。
而关于《道德经》能否辟邪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自然景观中探讨这个问题。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辟邪的心理机制,比如某些鸟类会用复杂的声音来吓走潜藏的小偷,而一些植物则通过发挥化学物质来保护自己免受侵害。在这种意义上,《道德经》是否能辟邪,可以理解为它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让读者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
因此,对于《道德经》的辟邪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从哲理上看,《道德经》是一部深邃的人生智慧集,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心理工具;其次,从实践操作方面看,《道德经》的内容虽然简洁,但却包含了许多实际可行性的建议,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原则,是不是足以让我们避免很多冲突并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总结来说,无论如何,我国当代学术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宗教学经验,同时也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加以创新,以期形成更加完善适合国情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