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朱文信全球化时代人不宜浮躁各宗教相遇时的选择与抉择
在全球化的风潮中,人类文明如同一艘巨轮,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海洋中航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宗教与文化之间的相遇和交融,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正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爵士提出的时间之箭一样,我们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而不是停留在过去。
德国思想家卡尔·洛维特提出了两种历史观,一种是教义上的救赎史观,这是一种乐观而充满希望的一面。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如此简单。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现了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对话意识等精神现象,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特殊时代特有的产物。我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生活全面的全球化;二是高科技渗透并支配了人们日常生活。
在理解和应对这些新问题时,我们注意到三种代表性观念。一是汉斯·昆将库恩的“范式转换”运用到了文化和宗教领域;二是卡曾思提出的“第二轴心时代”的概念,以区别于轴心时代世界图像;三则是斯维德勒关于进入“全球对话”的呼吁,以及汤因比关于挑战和应激文明生长模式。
当代世界诸文明相遇时,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话来理解彼此。这一点被潘尼卡强调,他认为没有对话,就无法实现不同民族之间互相理解。他写了一部《对话经》,指出从个人、宗教传统和历史三个层面上探讨宗教对话的必要性。这部书被作者之一翻译并加以详细阐释和论述,为当代世界诸宗教相遇提供了一本宝贵的手册。
安伦也提出过类似的想法,他认为宗教应该扮演积极角色,用其潜在能量造福人类。他提出了“理性信仰之道”,这包括建立一种基于理性的信仰共同体,并且他同意约翰·希克关于寻求救赎或解脱作为后轴心时代各大宗教学说的核心目标。然而,他反对非理性的信仰倾向,并主张科学与理性的检验。他相信,随着知识技术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加快,每个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开放,并共同接受科学与理性的检验,从而实现一种更加合适的人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