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将道德经中的智慧融入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话语中提倡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深思
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个人书法展览,这场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和文化界的巨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领导亲临并发表贺词。在致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赞誉说:“这次展览再次展示了王冬龄老师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卓越造诣,他最新的作品让我们对他的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中国书坛上备受尊敬的书法大家,王冬龄先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将其与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紧密相连,使得他的近年来的书法实践不仅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文艺形式理解,还推动了文化价值传播。
王冬龄此次选择以“道象”为主题,并以《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内容为基础,但他没有采用传统楷隶体,而是通过创新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一系列活动向人们展示了三层含义:首先,是对王冬龄在学科领域的地位认可;其次,是他如何将时代精神融入到自己所掌握的手工艺品中;最后,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
《道德经》,作为老子的一部哲学著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精华之集大成者。选择这一作品作为展览内容,不失为一种独特而高尚的情怀。但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尽管如此,观众们仍然难以领会其中深奥之处,因为这些作品使用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格式,让人难以识别,从而影响到了它能够被广泛传播的问题。如果老子当时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分享他的思想,那么可能早已无法流传开来。
那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不易被读懂的方式?专家们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见解。中央美院院长许江提到:“他穿着红袜子的脚下,有数百个汉字,如同行走于《逍遥游》、《心经》等古籍的大师。”
这意味着他既融合东方智慧,又包含西方审美,是中西合璧的一个体现。而网友们则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些模糊,因为事实上,这些元素早已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之中。他曾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并且曾在美国大学教授中国书法,与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交织无缝连接。
苏士澍主席进一步指出:“王冬龄先生关注空间问题,将草書藝術打造成具有創新性與傳統基礎相結合,這種獨特風格體現了一個人的深厚學養,也為當代書寫開辟新的視野。”
然而,对于这些看似专业而又复杂的话语,有的人却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让作者自己阅读一次自己的作品”,或者“重新写一遍”,甚至形容它们为“小孩子涂鸦”的级别,这些都被视作是一种对《道德经》文化本身的误解或滥用。当代社会中的断崖式变化是否太过急促?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步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请关注太一智慧書畫藝術社群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