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观妙真君道家禅语中隐含人生哲理沉思其间是否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列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活动时间约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唐玄宗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列子的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
《冲虚至德真经》前有《列子传》,记载其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识其姓名。他修道九年之后,便能御风而行。在他的学说中,他崇尚黄老之学,与伯昏瞀人一同从学于拜壶丘子。
据《述异记》所述,列子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他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在立秋日就回归到“风穴”,此地草木随着他来去生落。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他主张淡泊名利,以达成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然而,《战国策.韩策》中提到史疾被派往楚国,并且询问楚王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对列子的言论的尊重。这表明他的思想和理论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张湛则认为:“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
尽管现在存世的《列子》的版本多种,但内容相似,都强调顺应自然、淡泊名利以及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杨伯竣先生对这些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考证,为我们了解这个古代哲人的思想提供了更深入的见解。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列子的生活背景,以及他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以及它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生命和宇宙意义具有何种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