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道观中修行的诗句里是怎样描绘神仙的道教美术呢
道教自东汉末年产生,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教影响。历经两千余年,道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老子想尔注》提及“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道德经》则强调“道常无名,朴”。因此,在开创初期,道教并不重视“形像”崇拜。
南北朝时期,随着对神仙崇拜的兴起和佛教礼仪的影响,使得道教美术开始出现变化。佛教造像、绘画艺术的高峰对道教美术产生了推动作用。在宋代,有学者如王淳提出:“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梁代陶弘景立有天堂无像,但宋代已有神像流行。
北魏太武帝时期,由寇谦之刻制天尊及诸仙之像供养,这标志着在北魏时期 道观中已经有了神像。而玄嶷《甄正论》记载,“开辟以来至晋末戴斑穀之冠披黄衫帔立天尊之像习灵宝经称为士。”这表明从晋末开始就已经有人以此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与佛教学说的斗争加剧,为了寻求生存与发展 道教更加注重宣传手段。这一时期出现了王浮所著《老子化胡经》,试图提高地位,并利用艺术使人归信。此外还有许多关于神仙造型和装饰方面的规定,如需依法制作仪相、穿戴等,以示恭肃不敢轻慢。
除了这些规矩以外,还有一套完整的手续要遵循,比如木雕神像是选料吉日良辰进行开斧仪式,再经过装脏、点眼等多个步骤才完成,最终演变成了我国独特的宗派美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