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道教文化天然道观
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者而言,遵守戒律是回归真理的必要条件,是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即非模范不行;凡言真人,即非规矩不习。”一旦踏入戒坛,便要以诚相待,严格遵守仪式,以保持安静和庄严。在五祖和七真的光辉下,我们应当立品,以期成为全真榜样,传承家风。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并非简单法事,而是一项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严肃的道教纪律和重视教制建设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因为虽然道教全真派中的传戒活动并不始于全真派,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传戒活动,这些经典依据可证实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记录了一名女道士王景仙受十大誓愿的事迹,她希望通过修持达到超脱世间烦恼。
有人认为佛教对此产生了影响,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印度佛教最初没有记载有关于传授誓愿的行为。而中国佛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则主要出现在唐宋以后,这比道教早期所进行的传授誓愿要晚得多。全真派对于这个过程非常认真的,他们只有在找到合适的人选时才会慎重地颁发这些禁令。
按照《玄都律坛内庭要秘》的规定,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选,你必须具备十种特质:善良、贤智、聪明、谨慎、柔韧、能师胜己,无骄慢心,以及对先师有报恩之心。此外,还有一些具体要求,如必须诚实无欺诈,并且不能有五逆行为或疾病等问题。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方丈大律师会将这些禁令藏匿于名山福地或者海岛龙宫中,只有在劫运流行的时候,这些禁令才能自然出现。因此,对于接受这些禁令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筛选,一旦被选择,则进入了整个体系的一部分。
从太上到科仪,再到成为了现代我们所知的一套完整制度,这一切都是根植于古老文化中的一个悠久历史过程。在初期,道家的法则相对简约,其核心目的是抵抗贪欲与维护清净状态。而《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法律,也是最古老的一部神圣文献之一。当魏晋南北朝兴起,上清、新天等各个分支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三皈”、“五戒”、“八戒”以及更多其他类型的心灵规条。此后,在北宋期间,全真派兴盛起来,与之同时,“传授”的制度也随之建立,当初宗源追溯至古代先人的口口相傳,不允许任何他人参与其中,最终目的就是让修炼者能够实现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