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士修道入门心法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天然道观内人的修行实录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赐予我一幅珍贵的照片。戒律,意味着严格遵守,不妄传授,是修行之路上的重要法则。天真皇人曾说过:“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每当我踏入戒坛,以诚相待,努力保持安静和庄重,以至于仿佛能与五祖、七真的精神相通。我明白,只有立足于高尚的品德,便能成为全真的榜样。
人们常说,全真派传戒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教务活动,这一点确实不能否认。在我们看来,传戒并非仅仅是法事,它更是对教制的一种建设,是对道纪的一种维护。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所说的“传戒”并不起源于全真派,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经盟文》这份文书中的内容,就明确反映了唐代道士受十戒的情况。
有人认为,我们学自佛教,但这样的说法站立不牢,因为印度早期的佛教没有记载有类似的“传戒”活动。而中国佛教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唐宋之后,这远远晚于我们早期就开始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
在全真派中,对于谁适合接受哪些戒律,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一位方丈大律师,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从不会轻易地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任何人。他会根据以下十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受到他的指点:
喜欢学习胜利的人;
喜欢亲近智慧的人;
聪明且能够辨别是非;
谨慎,不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
柔软,不做过错;
能够超越自己的老师,没有骄傲的心态;
尊敬老师,如同贫穷得到宝藏一样珍视;
能够侍奉长老,无怨无悔地勤劳工作;
对先前的老师有一定的感激之情;
热切请求接受指导,一直不懈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小心谨慎。
同时,他还会根据以下条件来决定是否要向某个人教授这些秘密:
心志未成熟者,不予以授予。
不忠诚者,也不要交付。
没有坚定信念者,更是不宜。
五逆恶行的人绝对禁止。
有疾病或身体状况差劣的人也不应被选为继承者。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物,他甚至会将这些秘籍藏匿在名山福地、海岛龙宫等地方,让自然界来保护它们,即使经过千年的流转,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和力量。
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受取律仪,都充满了一丝神圣与期待。我也知道,无论多么隐蔽,都无法逃避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事实:作为一个修行者的我,要不断追求完美,为达到那个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