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如何在无欲中显现刚强如松柏天然道观解析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赐予我一幅珍贵的照片。戒律,意味着禁止和回归真理,是修行的必修课。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不是模范不行;凡言真人,不是规矩不习。”当我们踏入戒坛,诚实地接受戒律,我们要保持安静,以威仪为准,远离五祖之争,超越七真的境界,让我们的品德成为全真的榜样。
严格来说,全真派传戒并非法事活动,而是一项严肃的教务工作,是维护道纪、重建教制的一种文化建设。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样的传戒活动并不仅限于全真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活动,有许多古老的经典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就有唐代《十戒经盟文》的记录,它详细描述了一个女道士王景仙如何在张泰法师门下接受十大誓约,并发誓要修行供养,为自己的灵魂做宝。这份盟文反映出唐代受戒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道教传戒学自佛教,这个说法站立不住脚。
原因有二,其一,在印度佛教早期并没有记载到类似传授戒律的情形,因为印度佛教更多的是通过讲经辩论来弘扬佛法,没有具体规定和执行有关受持律仪的事宜。而其二,由于中国佛教关于传授钵钵(即正式成为了僧侣)和解脱者的记载多集中在唐宋之后,这显然晚于道教早期就开始实践相对应活动数百年。此外,全真派对于传授这些禁忌极为谨慎,只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才会轻易地将这些禁忌教授给他们。
根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任何愿意接受这套禁忌的人,都必须具备以下十种条件:好求胜法、好近贤智、聪哲赏别假与真的、谨慎言过行等六项,以及柔和少过恶、能师胜己无骄慢心等四项。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真正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指引。
此外,当方丈大律师决定向某人授予这套禁忌时,他会考虑很多因素,如这个人的心性是否纯净,他们是否诚恳,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必要的心态。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可能会选择将这些禁忌埋藏起来,只留给未来世代寻找。
因此,对于我们而言,了解和遵守这些古老但至关重要的禁令,是继承和发展整个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从太上天帝降下第一批科仪开始,便成为了我们所继承的一个悠久而神圣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