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的道教秘密之戒法天然道观外人未知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赐予我一幅珍贵的照片。戒律,意味着严格遵守,不可轻易传授。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个人踏入戒坛,他必须秉持诚意接受这些规定,以确保修行的严肃和威仪的庄重。他应该远离世俗的诱惑,与五祖、七真相比自己高尚,用自己的品德来树立榜样。
实际上,全真派传戒并不仅仅是一次宗教仪式,它是教务活动的一部分,是维护教规和规范信徒行为的一种方式。这种严肃与认真的态度源远流长,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在敦煌文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唐代道士受十戒经盟文,这份古老的文件详细记录了一个名叫王景仙女道士如何在张泰法师门下接受十大誓约,并承诺要修行供养,以达到超脱三界、位列上清境界。
有人认为道教传戒活动受到佛教影响,但这论点站不住脚。首先,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记载过类似的传戒活动;其次,中国佛教关于此事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唐宋以后,而这显然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 教 传 戒 活 动 的 起 源。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法十分谨慎,只有经过精心挑选的人才会被授予这一殊荣。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有所谓“十相”标准,即要求受戒者具备以下特质:好学善思、近贤明智、辨别是非、谨慎言行、柔和无过恶等。此外,还有一系列严格条件,如必须具有诚实守信、高洁品德,无五逆之心,以及健康身体等。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即使石匣也会被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只待时间流转自然出现。如果有人想要学习这些禁忌,他们需要从太上天师那里获得正式指导,这些指导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悠久的传统。这套体系起始于简约至上的初期,然后逐渐发展为更复杂多样的制度,如“三皈”、“五戒”、“八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禁令。在北宋时期,全真派兴起,其后的“传籍制度”进一步加强了这些规矩,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口头禅,没有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口耳相傳才能保存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神仙修炼者的纯净与高洁,不让邪淫之气侵蚀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