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天隐子道家经典中的缘分句子在社会中寻觅
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
天隐子,吾不知其何许人,著书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间所能力学者也。观夫形气,养和心灵,归根契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不出是书。承祯服习道风,对世人说:“惜乎世人夭促真寿,我思欲传此同志,使简易而行信哉。”
自伯阳以来,只有天隐子的书。我这司马承祯谨慎地序述了这些内容。
神仙章
人的禀赋得到了灵气的精明通悟,如果学习没有障碍,那就被称作“神”。把精神修炼在内,把光芒照耀在外,与众不同,就叫做“神仙”。所以修炼成神仙,就是要保持我的灵性,不让世俗的东西玷污我;顺应我的自然,不让邪说的东西束缚我,那样就成功了。
喜怒哀乐爱恶欲七种情感,是情感中的扰乱;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种气候,是气候中的扰乱,一除掉这些扰乱,就能近似成仙。
易简章
《易》曰“天地之道易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天隐子解释说:天地就在我头顶上、脚底下,无需多余繁复的言语,所以叫做易简。这就是指向一种简单无华的境界,也就是指向成仙的一种方式(经曰:至道不繁,至人无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求取这种方式呢?回答是:不要求取不能理解的事物,没有方法不能实现的事物。在学习成为神仙之前,我们先必须了解到这个原理。不像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奇特的事情而迷失方向,这不是我们的修炼法门(世上有人为了追求奇特的法术而迷失方向,有的人因为追求某些气功而病倒)。
渐门章
《易》有渐卦,有渐门,在修真达性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而需要逐步进步,然后安心实践,所以设立渐门。在进入这个世界时,可以看到这条道路。如果你能够看懂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容易掌握了。但我们必须通过五个渐进的小关卡来达到目标,这五个小关卡分别是斋戒、安处、存想、坐忘和解脱,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要求:
斋戒,即澡身虚心。
安处,即深居静室。
存想,即收心复性。
坐忘,即遗形忘我。
解脱,即万法通 神。
如果你能够完成这些五个小关卡,然后逐一进行的话,就会接近真正的修炼状态。
斋戒章
斋戒并不仅仅是吃素饮食,更重要的是调节身体以适应自然规律。在这里,“斋”指的是节制饮食,“戒”指的是控制身体行为。如果你的生活习惯已经非常符合这样的原则,那么你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食物过多或过少都不宜,因为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与寿命。
避免食用那些可能导致疾病或损害身体健康的事物,如含毒品或对身体有害的大量糖分等。
保持适度运动,但不要过度劳累,因为这样会消耗体力并可能引起伤害。
总结来说,将自己置于最安全舒适的地方,并尽量减少外界干扰,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集中精神进行思考和练习,同时保持良好的姿势,让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这才是一个平衡与健康发展的手段。此外,还需要注意环境因素,比如温度变化等,都要避免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负担,以便更好地专注于内在修养和提升自身潜能。当个人能够自由放松,而又不会因为任何事务干扰时,他将获得真正的心智平静与内省深入,从而使他的思想更加纯净、清晰。这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大师,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如何有效管理时间,以及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每日活动计划?
存想章
存念即是我所拥有的意志,用它来指导我的行动;想念即是我所拥有的一切,它构成了我的存在。当闭目凝视时,我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当收敛思绪时,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心里。我既不会离开自己,也不会忽略任何事物,因此这是一个存念转化为行动,为了一切事物找到意义及价值的情景。而现在大多数的人们总是在忙碌着别的事情,他们从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内部的情况,他们甚至从未意识到他们正在误导自己。但当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以前那个混沌模糊的人生其实是一场幻觉,而且他们还不知道还有比那更美好的未来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坐忘章
坐忘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状态,它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认知层次。他不再受到外界刺激或者心理压力影响,他的心态完全由他主宰。他既不会被过去困惑的问题纠缠,也不会对未来感到焦虑。他只是存在——一个完整独立且自足的人类生命体,在他眼里一切都是平凡但又珍贵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这正是在宇宙广阔空间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同时,又恬然享受生命本来的轻盈优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学会控制呼吸,使得呼吸变得更加均匀稳定,这样才能达到深层次的心理宁静。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学会放空脑海,让杂念随风飘散,不留痕迹,使得大脑进入一种极其清新的状态——绝对宁静。一旦达到了这种高度,则所有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淡泊明志、一往无前对于生活以及整个宇宙的一份敬畏崇拜!
相聚初见,
皆系缘分,
古今共梦,
谁料后尘?
(续)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
[唐]司马承祯
[唐]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