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首页 > 道家故事 > 道教符图灵验的哲学理论

道教符图灵验的哲学理论

一、引论

符箓,是道教的一项重要科目,虚靖真君云“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龙虎,幽可以摄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臻邦家,小可以却灾祸。”足见其用途之广、灵验之至。而民间奉请镇宅符、招财符、保胎符、和合符、护身符、文昌符者,更是比比皆是。符箓之灵验自不待言,而其何以有此灵验者,却很少人知道。按照天师道的说法,符箓本是两种,符指的是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符号;箓,则是道士佩之,以劾召神将的牒文,只有授箓道的士才能招遣神将,两者具有一定的区别,今天本文所要谈的是道教灵符背后的哲学理论。

《说文解字》云“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古代朝廷以符作为凭证,分而为二,两半能够重合,才可以指挥兵将,而军队中用的就是“虎符”。《战国策》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所窃者即是虎符。道教的符,当取意于此。盖道士欲劾召鬼神,役使幽冥,必须有所凭证,而这凭证就是祖师历代相传的灵符。要之,符的灵验,并非在于笔画之间,而在于幽冥不可见之中。北宋时期,虚靖天师朝觐徽宗,于禁宫画符之时,徽宗问“这符的灵验从何而来?”真君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足见符之灵验,存乎神明。

但是,符怎么就可以役使不可见的鬼神呢?

二、符文本乎道生论

《云笈七笺•三洞经教部•符字》云“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既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劫运,保持生死,安镇五方。”“符者,通取云雾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权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认为符本是自然而成,即是由道生成。其实这和《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论文章之起源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文云“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旖,以铺理地之文,此盖道之文也。”在刘勰看来,文并非是是《说文》中“单体为文,繁体为字”的文,也并非后世所谓文章的文,广义来说文即是自然界的一切形状。如云霞的色彩、龙凤的羽毛、泉石的韵致,这些自然而成美,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文,并非是人才有,自然界本就存在的。

是故《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就是这个道理。而道教的有些符图,其实就是本乎自然界存在的事物的,比如五岳真形图,就是五岳名山的等高地理轮廓,是故经云“符者,通取云雾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权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太平经》中有《兴上除害复文》、《令尊者无忧复文》、《德行吉昌复文》等,其所谓复文,就是当时文字的叠合而成,有点类似于福德宁德宫奇联上的字。而《经》中认为其具有兴上除害、令尊者无忧、德行吉昌等作用,就不知是因为他是以灵符的形式役使鬼神,还是古人造的字了。道教尚有云篆、凤章、玉字,同样是大梵天精气所结,或许和上古文字有一定的关系,据史载秦相李斯就曾创制鸟虫书。符文发展到后世形式更加多样化,有以鬼神形状入符者,如雷法中的小黑煞、救苦尊,以简明的笔墨勾勒神明的轮廓,非常具有美学价值。有以现行汉子入符文者,有以卦爻入符文者,认为文字、和卦爻代表某个五行之气或天地某种神秘力量。

刘勰继续说“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蕴乎九畴,玉版金缕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同样认为宇宙间的文与符,是自然神理而成。“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筮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易曰:鼓天下而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辞也。”足见道教对于符文来源的解释,并非其独创,而是我国古人对文字文章生成的理解。即是一切万物皆由道而生,符书(文字)也由道而生,正因为其本乎道,所以具有劾召鬼神、赞化天地的功效。古人有珍惜字纸的习惯,《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教人“惜字一千,延寿一纪。”以前我以为古人如此是希望由此而培养对读书人的尊敬,而今看来对于文字的敬畏,其实是对冥冥不可知的道的敬畏。

道教认为,符和文字本是同根,都为自然之气所结;而气即是道之气也,于是以生于道的符,来劾召本于道的幽冥,就好比是用磁石吸铁一样,自然感应。这是关于符何以灵验的一种解释,也是本章所阐述的问题。

三、神气同源论

虚靖真君云,“神之所寓,灵自从之”,以符之灵验,本乎神明。神又何尝不本乎道呢?道教中虽然有精气神之说,然依笔者一点浅薄的认识,精气神虽有三个名字,而其源头本是一体。是故在同一个太极圈内,精气神互相转化,亦相互影响,《心印经》云“神依形生,精依气盈”。既然符文是由道而生,而符文的灵验在于神明,那么我们就必须解释一下符文、道、神之间的关系了,而连接这四者的关键就在于“气”。

《老君想尔注》云“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在此将道和人格神太上老君统一起来。广成先生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云“道者,虚无之气,浑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认为道气是一切万物的祖宗,是宇宙生成的根本。但是其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又云“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在这里将哲学本体——道,生成万物的精微能量(物质)——气,和具有人格特征的神明——老君,统一起来。构成了道、气、神一体的宇宙观。这点非常重要,几乎后世道教一切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即道、物质世界、神明世界的一元论。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云“将者,一气耳,出吾之气以合天之气,一气而生诸气。盖人身所有浊气也。吸在天之清气混合既毕,必须炼之。夫炼气之法,专凭运用五水五火之功。”雷法中又将雷部官将解释为自然之一气,而此气既存在于自然之中,能够驱雷掣电,是名雷部神将。而修习雷法之道士欲行法祈雨,则必须以我身中之五行感召天地之五行,即以我身小宇宙去和天地大宇宙感应,产生共振,从而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

净明派经典《飞仙度人经法•自然成真章》也说“字者,气所结也;符者,字之精也。咒者,字之理也。合者,字之音也。以丹染纸,字之与符,托此而形容也。以口念咒,由此而感召鬼神,气之灵也,气之和也。以人召神,以神召气,炼气成神,神与气合也。存神布气,气与神合也。以我身本至和,感天地之英气,则服字服符之法起也。”这算是道教用符的理论总纲,即是以具有先天灵气的符,通过存思念咒,来摄召神气使之附于符上,而为我所用。其原理即是“以我身本至和,感天地之英气”也。而道教画符又有许多禁忌和讲究,比如一般用朱砂书写,因为朱砂是太阳之精,可以辟邪。还有用药物的,因为某些药物是所稟受的气质具有特定的功效,如《抱朴子》所谓“威喜辟兵”之类是也。

四、余论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道教所谓符就是先天道气所化,所以可以感召鬼神。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有些荒诞,其实不然。盖有形即有灵,一切有形之物,必定能够对人产生影响。比如颜色、声音、气味、气流等,都可以影响人的情绪。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各种的能量射线、和能量场,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这正符合道教所描述的宇宙是由道气化生,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道理。世间万物都有气化生,究其本质是一源的,所以能够互相影响。我们知道每个人写的字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形于中而发于外。灵符乃天地精气所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蕴含着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故而可以改变现实的世界。

道法中分天心法、神霄、清微各派,大抵都以炼气为主,而其至妙境界就是“心香一焚,心符一熱,万神听命,会捷雷宿之方,穷弄雨师之柄,一檄雷轰,一喝雨至。”既然符文为道气说结,那么我身中如果有存有天罡之气,那也可以感召鬼神,不假符命。这又更进一步了,但是如果弃符命而不用,又能役使鬼神,那此人必定需要极高的道行。比如净明忠孝一派,就认为人若能保持一颗忠孝净明之心,一念之间就可以役使幽冥,盖忠孝即是大道,人心合道,自然具有无边妙用。

笔者认为符文应当和古代文字具有一定的渊源,无论是在起源的解释上、还是在形态的构造上,都有相仿的迹象。清代以来学者对于文字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的训诂上,并且延伸到古代哲学和社会思想的研究。因为文字是古人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表现,不仅有宇宙观、还有社会风俗、伦理价值等,所以儒家将《尔雅》、《说文》列为经学的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此。符文,作为一种独立于汉字体系之外、又与汉字有一定渊源的符号,其所反映和记载的道教对于世界的认识,进行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了解道教哲学,必定有极大的帮助。而其所蕴含的神秘力量,也会逐渐被认识,一切武断的否定都是不可取的,符文存在了这么久,必定有其合理的成分,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使之造福于人类,利益于国家。

标签:

猜你喜欢

古老灵力修炼法 精选关于月亮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 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如何自学道家法术 清代姚孟起楷书...
姚孟起,[清]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
怎么理解无欲则刚 道法自然老子智...
老子智慧:顺应宇宙的律动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有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法自然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老子的《道德经》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书籍...
如何自学道术 道教三大祖师爷...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中,道教作为一门深厚哲学与修行体系,其影响力远超其宗派之外。其中,“三大祖师爷”这一称谓,是指黄帝、老子和张良三个人物,他们分别代...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