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德经中的独立人格

 

钱学森之问——“中国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来

杰出的人才

?”可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缺乏

独立人格

。我们一直以来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理念中,太多的强调服从和纪律,而很少去讲反思和质疑。犹太人人口一千多万人,但他们诞生过一百多痉诺贝尔奖得主,这是为什么?犹太人每天回家问孩子的是:“你今天是否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有没有对谁进行了

质疑

”?而中国家长每天回到家问孩子的是:“你今天有没有

听话?乖不乖”

?这是一个民族的问题。但是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日俱增,必将成为世界之执牛耳者,我们必须重视每个人独立人格的养成。《道德经》中留下了很多古人关于独立人格的观点论述。

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去媚”

,不依附于他物而去无意识、无底线地追求。

 

 

 

《道德经》第十三章讲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讲的是独立人格,与《道德经》大部分的先举例不同,本章

先给出命题,再进行解释。

把宠辱看作惊惧,竟然有些人把这些看得比身家性命还重要。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是指“宠”与“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可能是非常全面的理论系统,也可能使你自觉自愿执行的,可能致人某些从小到大的社会不良习气催眠。

 

 

 

 

“宠辱若惊”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教育,习惯从小

用宠辱来引导孩子,而对错的标杆来自家长的主观,并非事情本身。

鲜少见家长能跟孩子

讨论一件事情的正确路径

,那样真的太容易露怯了,因此家长习惯评价孩子本身,好掩饰自已的任性。

 

 

 

“宠为下”,宋徽宗把这句话戳穿了,说:

“宠者为下,贵者为上”

,这就是说,如果你被宠了,就证时你的地位是低下的,或者说你已经默默地把人格放到了地上。宋徽宗又说:

“居宠而以为荣,辱矣。”

受宠了觉得很光荣,生活突然有了色彩,这是对人格的羞辱。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人生目标

条件反射化了

,整个被宠辱

所调教、所左右

。生活在重重社会关系之中,

独立人格永远是稀缺品

。管理者用宠辱去驯化下属,下属一样可以假装热爱宠辱来媚上惑主。

一群独立的人在一起是龙,一群彼此魅惑的人在一起成虫。

童话《小王子》里,狐狸告诉小王子,

什么叫魅惑一一魅惑就是你来驯服我吧。这就叫魅惑。

 

 

 

 

一个人为什么会追求荣宠?无非是爱惜自己。

但顺着宠辱去做人,反而

迷失了自已,心为形役,徒增祸患。

历史上按照宠辱去追求人生的,大多下场不妙。毕竟

宠物都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本真的一个人,自然地活在世上,有谁可以宠他,有谁可以辱他呢?当然,人活着总是要面对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要相互依赖,但是

这并不代表就要活成依附物。人活的意义,

究竟是来自

外部宠辱

条件反射的调教

,还是要

活出自已的目标

,树立一个

自我评价系统

?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如果仔细回想偶遇

上位者

时的心理活动,大多会

发现很多的不堪

,中是

久而不觉其臭罢

了。当一个人

正视自己、认真面对生活的时候,就必须卸掉那些无言的咖锁

 

 

 

关注我,一起探寻 心的世界!转发让更多的朋友加入古代传统文化的修身正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