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春秋时期关尹子与佛门代表人物确曾会晤交流思

文章通过对佛教“阿差末菩萨经”的考证,提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于2500年前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曾在缅甸晤面,且这次会面不是邂逅性质,属于正式安排的交流讲学。若真如此,这次直接思想交流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宗教活动,是世界思想史、文化史迄今仍未揭示的重大事件,也许应该对过去2000年中印之间许多文化交往问题进行再认识。 道家 佛教 阿差末 关尹子 晤面 文化 交流 一、 概说 关尹子名尹喜,周昭王时为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其实他修行悟道经年,并有专著,作为劳资唯一学生,也应看作是道家早期代表人物,后追随老子西行不知所终。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抬高道教,贬抑佛教,根据老子西行传说,虚造《老子化胡经》。围绕佛道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这场争论的主流看法是《老子化胡经》为伪造,笔者赞同这意见。但这一争论也损害了文化交流史研究,妨碍人们去探讨老子或关尹子是否与释加牟尼的确有过直接接触?《老子化胡经》伪,不等于道家领袖人物与释加牟尼晤面也伪,史籍中介绍这场争论时多提及王浮“根据老子西行传说”而作假,但争论起来后只去关注《老子化胡经》为伪,忘记去考证老子西行的传说的真伪?这是个大疏忽、大损失。佛教典籍《阿差末菩萨经》中,记述了关尹子与释加牟尼有过正式晤面和讲学活动,鉴于新证来自佛教典籍,故格外扎实可信,该看作揭示了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事件。 佛经三藏十二部中的“大集部”有《阿差末菩萨经》[读者在网络输入经题可从数十个佛教网站搜索到本经],与别的经籍不同,这部经不是记述释加牟尼宣说的佛法,而是将一位客座思想家的讲座记录整理而成,显然一向排斥“外道”的佛教对于这一思想流派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和礼遇。主讲者是佛门以外思想流派的阿差末,“阿差末”的汉语意思“无尽意、一切法性无尽”,与“道”的内涵全同,道作为本体基本特点是遍一切时一切域,无始无终,无有际涯。自然是有佛门依佛教的理论和语言习惯整理结集,内容与佛教主要理论相契合,鲜见道家思想,但中提供的一些信息却指向关尹子。笔者以此文将部分佐证作个梳理,供有关学者深入研究,如果能够最终解开这一谜团,对于研究华夏文明与恒河文明的交流史,释道两教的影响与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二、《阿差末菩萨经》 《阿差末菩萨经》,中教理部分的内容暂且忽略,看几处细节。[说明:本文所引全是《阿差末菩萨经》故下文不再一一注明] 1、讲授地点与别的多数经集不同,是释加牟尼游历中的某处。第一句:“闻如是,一时佛在如来所游居土。”释加牟尼自39岁证道后开始传法,凡在印度境内讲经都有具体记述,如某某园、某某山,但本经却指“所游居土”,跟别的佛经表述不同,可以看作是较远的游历。从本经反映出的讲授内容较为系统,赠送礼品,应该理解为是专程安排的会晤、讲学与交流,而释加牟尼的确东行到过缅甸中部的曼德勒地区,这座缅甸的第二大城市的人们至今仍自称“佛祖眷顾之城”。 2、提及了主讲人阿差末的国度似中国。“佛告舍利弗,有一菩萨名阿差末从东方来”。“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江沙,诸佛国土满中诸尘,过若干刹有世界,名阿尼弥沙。” 阿尼弥沙汉语意思是不作、无为。注意释加牟尼说的是“十江沙”,而非佛经中常见的以亿万为单位尽指其远,可见这里是实指毗邻地区,而印度次东只有、缅甸、中国等地区,再参照在公元前5、6世纪区域思想史高度与成果,可以认为 阿差末来自中土。而且“阿尼弥沙”不作、无为的含义与道家思想一致,也许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巴蜀小国,这也是未来区域考古寻找老子、关尹子下落的线索之一,西行的老子、关尹子可能是该国国师。 3、中提到族姓等,更具有明显中土色彩。“时舍利弗问阿差末,仁族姓子,所从来处去此远近?”由舍利弗发问能看出阿差末来自东土“仁族”,语言关系,双方的沟通应该比较吃力,概括介绍中土文化总难离开“仁”字,汉族则是汉朝以后的称谓,此前汉族的最可取的称谓是华夏或者“仁”。至于“子”字,则是春秋战国时有一定独立思想成果的士族的标志性字词,如老子、关尹子、孔子等。 4、中直接提及“关尹”。 “时舍利弗问阿差末,唯族姓子,吾今以此仁有辩才故欲相问。所以然者,欲得听采本所未闻。犹族姓子,关尹主者,应得推问出入往反,设有重货,若复空行,欲得责税故宜难诘。卿何所赍以时输税。”这里的“关尹”找不可能的歧义,基本可以确定阿差末既是关尹子。何况后续话语确有与验关公务相关内容,当然舍利弗是由此引发、过渡到对于道的种种提问。 5、中有很多道家或中土词语,而其他佛经中少见。如“仁者”、“无极”、“圣道”、“阴阳”、“党”、“无”等等。特别是“道”是中土和道家的标志性字词,虽然佛经中也有,但可以看作是本次交流后的融合,因为在印度原始宗教和原始哲学中没有这个词汇。 6、阿差末向释加牟尼可能赠送了道德经。“阿差末言,是舍利弗,菩萨所行八十品第而不可尽,诸佛世尊皆由此法,八十无尽而出生矣。……奉敬归此无极经要……佛取体衣赐阿差末,一时嗟叹阿差末菩萨言,善哉善哉快说此经。如来所劝代之悦豫,十方江沙今现在佛亦共咨嗟,时阿差末取佛所赐。”阿差末主要进行客座讲学,也可能将著作赠予释加牟尼,释加牟尼将自己穿着的衣服回赠阿差末。 7、经中专门记述了阿差末对中土特有的跪礼的介绍。“若见沙门梵志辄以五体而自归礼,何谓为五,两手两膝及其头脑稽首足下,所以者何?因得佛道一切归故。”下跪是中土特有的反映等级观念的礼仪,可佐证传授者阿差末来自中土。经中未见众菩萨纠正阿差末印度已熟知、实行此跪礼,显见是作为首次见知对待。 8、讲演结束时阿差末的谦辞清楚表明他是佛门之外的思想流派。“时阿差末菩萨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当见原恕,向者我身所讲经典,力少智薄所宣句谊或能不备,是故归佛见舍罪衅。”自己谦责为“罪衅”,显然是佛教之外的思想流派。而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能与佛教份量相当、平等交流的思想流派无论东方与世界范围都无多,以道家可能性最大。 存疑。“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江沙,诸佛国土满中诸尘,过若干刹有世界,名阿尼弥沙。彼有佛号三曼跋陀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说法(阿尼弥沙者晋言不眴三曼跋陀者晋言普贤)。”从这部经中释加牟尼介绍看,普贤与佛祖是平行宣说佛法,或与佛法类似的教义,而非释加牟尼的直接门生。阿差末似为普贤的代表,是他把普贤更具体介绍给听众,“阿差末寻问舍利弗,贤者欲见不眴国土普贤如来乎?舍利弗报,唯欲见之。及众会者皆当被蒙咸荷福庆功德转增。时阿差末即于座上,三昧正受而现神足,所入三昧其号名曰遍见诸佛土。使诸会者及舍利弗,皆得尽见不眴佛国普贤如来,莫不欣然为未曾有咸共起住,佥为彼佛稽首作礼。”中土尊崇的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难道是中土菩萨?本段若理解为阿差末是普贤所遣前往会晤,普贤因某种原因留在“阿尼弥沙”国,未曾亲往。“阿尼弥沙”国应该在巴蜀一带,也许普贤以峨眉山为道场并非偶然。 三、道家创始人与释加牟尼晤面可能的过程 史籍对老子与关尹子虽然记述不多,但确是史实人物没有疑义,老子应关尹子所请留下五千言后,与他的交往并未终结,老子到楼观台就住在关尹子的宅邸。此后按照史记记载,老子西行不知所终。但传闻说关尹子辞官后与老子一起去天水关尹子老家,在那分手,并相约四川相见。这相约100年的话语显然不可信,但结合史记记述相印证,老子很可能入川,而作为唯一门生的关尹子在安顿家事后入川追随老师。如果关尹子始终在原籍天水,对他的后半生无可靠记述不合理的。 从近年巴蜀三星堆新石器文化遗存获得的考古成果看,巴蜀在春秋之前已经出现经济富足,重视精神文明的小国,这些秦地应该早有所闻,老子入川应该是筹划经年的志向。三星堆文化中有件青铜宝树,其图腾内涵与较晚时期的新疆明教的宝树壁画内涵雷同,而明教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由此推断,巴蜀在春秋时期已经受到佛教的某些影响。考古已证明四川三星堆新石器文化,远在汉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就存在一条向西南与恒河文明连接的通道。 下边只能将相关资料以推断方式去简述。 1、老子与关尹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先后到达巴蜀,成为一个小国的国师,以道家思想教化、辅助治国。2、在那小国遇到传法的佛教[释加牟尼直接传授的],这些佛门被老子思想折服力请西行。 3、佛门也同时也派人先行通报释加牟尼,鉴于老子年事已高建议释加牟尼东行会晤。 4、老子赴西南途中病逝,关尹子如期抵达缅甸,于是经数年跋涉,两位年事约60岁的先贤于公元前490年左右在缅甸中部的曼德勒见面并驻留月余,关尹子对佛教僧众系统阐释了道家思想。 5、关尹子既“阿差末”菩萨,他最终在巴蜀小国故去,未能返回老家天水。 6、还须说明,之所以保留老子直接会晤释加牟尼的可能性,是考虑老子为游历中通关方便,有可能使用关尹子的身份,但本文更倾向于认为阿差末菩萨是关尹子。7、道教后来在四川开宗立教也可作为老子、关尹子将道家思想带进四川的一个佐证。 鉴于本文依据的材料来自佛教典籍,故应该引起文化、宗教研究界重视,也许可以理解和禅师佛教思想何以从四阿含经所代表的小乘思想与大般若经大乘空宗思想之间巨大跳跃。 这是转发的一位学者的学术论文,具体内容请参考佛经《阿差末菩萨经》,可以用佛教经典解释道教神圣已经出离三界,不受三界五行束缚,不落轮回!更重要的是:佛教的缘起性空大乘思想可能受到老子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上一篇上一篇:急救仙方卷之二

下一篇下一篇:游惠山并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