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道德经》,从此踏上了求「道」取经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阅读前辈著作,倾听学者讲座之后的一些感悟。希望通过分享与交流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能与你一同走进《道德经》的世界。
今天这篇文章谈一下我对《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之用」的一些理解。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我们从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就能知道语言的表达是有局限的,所以跟读者讲道不能只依靠语言,所以老子就提供一个形象让大家自己来悟
“道”
。『辐』是指轮子。轮子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发明,一直到当今,比如机器的齿轮,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跟转动有很大的联系。所以老子就用轮子的形象引导我们去思考。『三十辐』就是是轮子里面有很多辐条。可是我们可以发现,再多的辐条,如果没有中间那个空洞的轴,整个车都无法活动。就是因为有空洞的轴心,才能『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是揉合;『埴』是泥土。工匠要做陶器的时候,要揉合陶土,用来制造器物,如果器物没有中间空洞的空间,那这个器物就没有用了。空虚的部分,才产生了装在东西的用途。白岩松讲《道德经》的时候就曾经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他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年少成名,取得了很多成绩,获得了很多奖项,此时他突然意识到
杯子满了就再也装不进去水了
,于是毅然决定暂时退下来,回家闲居一年,将自己清空,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成长。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工匠把门窗开凿出来,就是因为里面有可以住人,放物品的室内空间,这个室才有作用,如果塞满了东西,人都进不来,那就毫无作用。房间的作用就是那个
“无”
的部分。可是一般人只重视“有”
的作用,忽略了“无”
的价值。生活中,我们用的烤火器,看似是里面的发热管在产生作用,是有用的部分。可是如果没有外面的架子及电线,它又如何能独自发挥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提醒我们,『有』只是给我们提供便利而已,真正给我们用途的是『无』。《道德经》在第一章就讲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说明『有』『无』是相生的,而且是同出的,他们本身就是是同一个东西,『有』和『无』相互配合才产生了功用。
所以对于我们见到的事物,应该思考看得更加深入,要时常去想
“无”
的部分,才能知道“用”
的根本。所谓“有物不通神”有了物以后就通不了神,因为每天看到的都是物,就会被物所困。正如伏羲氏“一画开天”,从此世间有了“象”,自此以后人们便开始执迷于“象”。生活中,无心对人好,才是真心对人好;如若有心对人好,那就是有所图,就是有心机,多半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