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多元一体理论拓展中华民族研究新视野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研究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领域,它不仅在文化上、学术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也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那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连开,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戎。 上世纪3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与顾颉刚先生曾以中华民族结构中“一”与“多”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小范围的学术辩论。顾先生认为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要共同进行抗日,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费先生则强调要承认多民族的存在,从而真正团结中国各民族共同抗日。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的争论,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世纪初叶,欧洲已形成了一批民族国家,在引进欧洲“民族”概念的同时,中国的各个派别和学术界产生了争论。立宪派主张在中国实行民族主义,并将希望寄托在君主立宪上;激进的党人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 辛亥后,孙中山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共和政体。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与瓜分下,关于“中华民族”的话语权争辩始终围绕着“中国应该是还是统一”展开讨论。中国能不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怎么?抗战开始后,关于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问题再一次摆到了面前,如何动员全民族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讨论再次形成了,于是就出现了顾先生与费先生的那场争论。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研究生涯,费先生是怎样形成这个学术观点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他于1935年在广西大瑶山进行的实地考察。当时费先生看到大瑶山中的瑶人已有说不同语言的集团,这些在不同时期、从山外不同地区迁入的人,为了生存而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山外人称他们为瑶人,他们也自称瑶人。这就形成了费先生心目中多元一体理论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费先生曾随中央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并于1956年至1957年参与组织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而在此之前多年的民族研究中,费先生头脑中一直有这样的困惑:汉族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发生过什么作用?怎样去看待包含汉族和国内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参与筹办中央民族学院的过程中,费先生聘请了一批史学家、语言学家、民族学家来学院执教,并建议设立一门综合性介绍各民族历史的基础课。他希望这门课能反映中国各民族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的历史,跳出以往“以汉族为中心”的观点。然而,当时却找不到愿意授课的老师,因为过去的确没有人从民族的角度有系统地讲授中国通史。于是,费先生便亲自担纲,利用手中的历史资料与中央访问团的调查资料编写出一本试用性的讲义,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讲稿雏形。 1988年,费先生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讲演。他以讲义为底本,加上多年来的思考,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演讲。 费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提出后,当时反响怎样? ===首页与分页与分页之间分隔符=== 在发表演讲前,费先生曾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草稿分送给热心于民族研究的学者、朋友,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反响。国家民委于1990年春在北京主办了“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中外学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此后,在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如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学术座谈会、“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1996年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学术讨论会等,都对费先生的理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表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运用。 多元一体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应该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概念,更是一个类似实体的概念? 是这样的。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不单是一个文化实体,更是一种实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有其特定的边界。但这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民族国家的含义不一样。孙中山提出中华民族、提出五族共和,就是要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因此,孙中山提倡“国族”,即一国一族,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对当今时代的启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两个层面,首先是“一体”。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统一是必须坚持的前提;其次便是“多元”,也就是说,一体是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也有各自的差异,包括文化的差异与宗教的差异等等。二者是不可分的,是辩证统一的,既不可消灭“多元”,也不可能“一体”。若要在此过程中保持和谐,必须坚持“一体”,搞主义无法达到和谐;而强行同化,消灭“多元”,便会导致“多元”的反抗,也不利于和谐。所以,二者之间要兼顾。 为了达到这一和谐状态,我们应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国家族群框架: 第一,“一体,文化多元”,在强化作为实体的“民族”和国家的同时,对族群关系用“文化多元主义”的思路来引导。 第二,为了让各个文化不至于发展到威胁一体的地步,实际上还要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建立起某种共享的“文化”,即“文化的一体化”,否则就很难在民族国家层面建立起一种新的“集体认同”。哈贝马斯在《后民族结构与的未来》一文中曾强调指出:“只有当国民转变成为一个由公民组成的民族,并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才会有一种的自决权。但是,对‘臣民’的动员要求混杂在一起的人民在文化上实现一体化。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它,民族观念也就付诸了实现;而借助于民族观念,国家成员超越了对于村落和家庭、地域和王朝的天生的忠诚,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集体认同。” 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对。苏联解体后,一位印度学者曾说过,苏联的失败,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的苏联人的共和国。它强调一体,强调各族的文化,却没有建立一个大的文化。苏联在创建“民族认同”时,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单一的形态。这一做法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一旦这一纽带出现断裂,文化认同又未建立起,国家的统一便无所依赖。 与此不同的是印度,政府自独立后就积极致力于在全体国民中发展“印度人”的共同认同,从历史文献和文化传统中努力缔造一个可以凝聚各个族群、各个宗教群体的“印度的共同文化”。所以尽管印度存在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个族群、多种上的意识形态以及根深蒂固的种姓问题,但印度各族民众还是逐步把“印度”看做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要建立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这里面除了包括认同以外,也应当具有中国人共同认同的文化。所以我们今天谈到多元一体这一理论时,一方面强调前提是文化多元,一体,但在文化多元的条件下,需要再整合出一个大的文化框架,这个文化框架应该是现代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行为规范,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大家都能认同。除了文化上的一致认同,也要认识到全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息息相关的。 是否可以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对民族平等政策一个更高的提升? 是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的“多元”,讲的就是民族平等。多年来,我们的政策在重视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同时,很容易强调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而忽视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与巩固。这样,政府在落实民族政策、宣传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同时,很容易在客观上淡化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