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智慧瑰宝,道德经能给人生哪些启示?笔者从自己的角度去总结了一下,当今社会愿意静下心来读道德经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我的总结可以大概给大家对其以了解和启示。
一、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
老子告诉人们最高级的善就是水,水是老子认为最符合道的东西,大道就是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天地对待万物没有分别之心,甘居下位。做人像水一样,放低姿态,包容万物,谦虚不骄傲,不与人争论,不争名夺利,不争高下,乐于助人,所有的河流都流向海洋,因为海洋的地势最低,无私奉献的人自然会得到回报,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习惯了带着功利心去做事情,这样往往得不到好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在生活中我们要谨记,不要带着功利心去帮助别人,一旦有了功利心,也就不再是合于道,也就没有了回报,得从心底去除这个念头。水的品质还有宠辱不惊,就是难过和高兴的事都不要过度重视,因为老子认为乐极生悲,喜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生命至上,过喜过悲都是不珍重生命的表现。水是柔的,但是滴水穿石,老子推崇的以柔克刚,是中国哲学独特的智慧,柔软的舌头比坚硬的牙齿存留时间长,柔软的柳条比坚硬的树干更能抵抗大风,软是生命力的提现。
二、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静达到极致。在万物都蓬勃生长的时候,我从中仔细观察它们生死循环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纷纷芸芸,但最终都将回复到它们的本根。返回本根就叫“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不变的律则,认识和了解万物运动与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律则,叫作“明”。不了解这个不变的律则,轻举妄动就会有凶险。了解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道德经每句话拿出来都有很多道理和启示,老子告诉人们要谦虚,懂得功成身退,成熟的麦穗都是低下头的,拥有虚静的心,才能坚韧,不要有过多的,是烦恼的根源,对死亡不要有畏惧之心,要重视生命但不能过度重视生命,不能为了长寿而过度吃补品。因为道的本质是虚静,所以要合于道心也要如此。我们现在社会太过浮躁,需要溯源,保持虚静的初心。
三、无为而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是总结的一章。意思是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我们要做一个不争之人,无私的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这样就有不断的回报,保持像婴儿一样虚静的心,不过度追求外物,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合于道。曾仕强教授结合道德经给大家的建议:
一、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二、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性
三、享受过程,不计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