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个名字一直都潜藏在我心中,若不是疫病的突然来袭,或许还要藏得更久。
而这正应了学者鲍鹏山老师的那句话,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幸好还有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
在诸多先秦人士中,庄子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也是最富有魅力的那一位。
他更像一株看守月亮的树,孤独地站在乡野之中。当有人注意到他时,他立刻转过身去,我们就只能望着他消瘦伶仃的背影发呆。
有人说庄子的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的“哲学困境”。
但我,从心底相信,没有谁比庄子更爱这个世界了。
他热爱一切,他充满地和我们谈论一切。在他眼里,物无贵贱,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那里生活着令人无限敬仰的大鹏鸟,怒气冲冲的挡车螳螂,自得其乐的斥鴳(yan),在河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还有那只在梦中翩然起舞的蝴蝶。
庄子的笔调同他的心一样,都是温柔宽仁的,无论是鲲鹏、奔马、麋鹿,还是越鸡、泥鳅、蚊虻,无一不充满了自然天趣。
他像一个点化万物的巫卜,让世间一切都具有了灵性。他使鬼魂、神灵、动物、植物,甚至土偶桃梗都栩栩如生地对我们说话。
当别人写文章是为了争夺、为了辩论、为了,为了富贵,他写文章似乎只是为了排遣他的孤独。
当别人喋喋不休地对着诸侯的耳朵说如何“治人”的时候,他却转过身来,真诚恳切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解脱。
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定与清净,如何在丑恶的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
他时而像哲人一样清醒理智,时而又像诗人一样怜悯四溢,柔情万种。
他在蔑视与摒弃这个世界时,又使这个世界如此生机勃勃,意趣盎然。
没有真正读庄子前,会简单地把庄子看作是出仕、隐逸的对象。可读了庄子之后,才明白,他的本意绝非如此。
他关心自然,体察万物,热爱生命,他让我们保有梦想与想象,告诉我们要以朴素的心灵光照本真的自然万物。
庄子热爱众生,主张物我齐一。他认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没有价值优劣之分,都是平等共存的。
然而再看看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人类似乎正在为自己的傲慢和自私买单。
2020年刚开始,地球人好像和蝙蝠杠上了。前几日,澳洲一个小镇上空出现了大规模的蝙蝠,密密麻麻,瞬间把天空变得黑压压一片,好像要把这座小镇给占领。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蝙蝠聚集于此?原来是澳大利亚持续的山火,让这些蝙蝠原有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和摧毁。所以,无家可归的蝙蝠不得不向其他地方逃离,迁徙。
此时,当我们正在为新冠肺炎疫情忧心,太平洋另一端的澳洲人民正在为山火发愁。这场从去年9月一直烧到现在的山火,让上亿只动物丧失生命,失去家园。
提到澳大利亚都会想到可爱的考拉。但在这场大火中,考拉因为行动迟缓,它们赖以生存的桉树又极其易燃。目前,考拉的数量正在因为大火而持续减少,甚至到了功能性灭绝的边缘。
而上面提到的蝙蝠又何尝不是无辜的,如果不是森林大火肆虐,它们根本不需要迁徙去觅食。有错的并不是动物,而是无限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不及时扑灭大火的人类。
澳大利亚山火过后,吐出新芽的树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生态主体,人与万物就应该平等共生。人类只有尊重动物的生存权利,动物才不会伤人。
在庄子眼里,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多样性的生态世界。他笔下的动植物让人目不暇接,大到用五十头牛钓上来的海大鱼,小到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寒蝉)。
既有海中的灵龟,也有空中的怪鸟。还有上古的大椿,山中的散木,以及还会入梦的栎社树。
据刘成纪先生研究,《庄子》一书中所涉及的飞鸟有22种,水中生物15种,陆上生物32种,鸟类18种,植物37种,无生命物种32种。
庄子早已意识到,多姿多彩的生命状态才是宇宙万物的原生状态,而人不能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他物,每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方式。
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有机整体,有着自身的规律特点,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与万物和谐。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上,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
庄子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人与万物的生态伦理上,也体现在生态美学上。
他热爱自然,钟情大自然,讴歌大自然,并且主张人在与自然的情感沟通之中,实现生命的自由。人类若要保持自己的生命本真状态,就必须不断地回归自然。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这段论述很有名,解释来说:“天地有伟大的美妙,却不需要言语来宣扬。四时运行有明显的规律,却不必商议。万物的变化有既定的道理却不加以说明。圣人,就是要穷尽天地的美妙,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无所作为,大圣不会妄动,正是观察天地的缘故。”
有学者曾指出,庄子所说的“天地”有两个含义。
一是“道”,因为《庄子》一书中经常用天地来代替“道”。所以天地有大美就是说道有大美。而当“天地”与“四时”、“万物”并提时,指的就是大自然。
庄子认为大自然是道的体现,也是美的源泉,它既是真的善的,也是美的。
人只有“与物为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体会其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我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庄子的笔下有大量对花、鸟、虫、鱼、山、水、草、木的生动叙述。
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依其本真状态而存在,顺其本性而活动,整个世界就是最美的,也是最理想的。
就像他在《马蹄》中所说的那样,“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
一切都是那么自由、纯真、质朴、天然,而人也会从中得到适意和欢愉。
庄子对于天地自然的欣赏和赞美,影响了此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文人精神气质象征的魏晋风度就与庄学有关。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当时许多魏晋逸士醉心山水的故事。
除此之外,庄子的自然审美还影响了之后的中国艺术创作,尤其是对古代文人山水画、山水诗的创作影响,十分深远。山苍木秀,水活石润,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千百年来,最适宜安顿人类生命的莫过于大自然里的山山水水了,而这正是庄子的美学精神不期而然的归属之地。
庄子的思想浇灌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陶铸着我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了我们的创造热情。庄子而后的两千多年里,无数中国文人咏叹的不就是一曲关于大自然的赞歌吗?
今天,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像庄子那样关心自然,赞美自然,心存自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
庄子一生过的很清苦,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据说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后来不得不以打草鞋为生。
他常常踟躇乡野,在田坎、水堤以及湿漉漉的树林里,颇有兴致地观察研究各种小东西。
跳的,蹦的,爬的,蠕动的,有足的,无足的,十分仔细又极度耐心,有时欢欢喜喜像一个老顽童。而他研究的这些小生命的执著认真煞有介事,并不亚于孔孟之研究君王大臣。
他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自由与洒脱。
有人说,庄子一生都浪迹在帝王们找不到他的江湖上,在流浪结束的时候,他走向了永恒,走进了我们代代血脉相传的记忆。
写下这篇文章时,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山火还在燃烧,不计其数的动物流离失所。北半球新型冠状病毒还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我已经很多天没有出家门。
在禁足的日子里,也难免焦虑,疫病何时能过去?这个世界会好吗?此时此刻,幸好还有庄子,在迷茫困顿之时,给了我深刻的反省与启发。同时,也希望能带给你力量。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不妨读一读庄子。当我们再次沉迷于庄子的世界时,我们获得的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那份会心的启迪像一阵暖风,一潭清泉,能让我们在现实的生活里,做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