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许多篇目都讨论到“有用无用”的问题。庄子在这些篇章中,一直在传达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有用之物?什么是无用之物?
庄子提出了和一般人不同的观点,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可以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用无用”并不仅仅是眼前所见
在《逍遥游·大樗与狸狌》中,庄子借与惠子的对话,表达了他与一般人不同的想法。
有一棵树,树干臃肿而不符合绳墨,树枝卷曲而不切合规矩,无法砍削作为器具的材料,对人们无所用处,木匠们也无法以这棵树作为生财之物,于是个个不屑一顾。
惠子则以此“无用之树”来影射庄子的学问,认为庄子“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这棵长满瘤又弯曲不合规矩的树,在世俗的眼光中,就如同惠子想法,的确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树,它的存在没有价值可言。
然而,正因为世人忽视此树的存在,自然也不会有人来砍伐,于是它不会受到刀斧的伤害,可以逍遥自在地在空旷的大地上生长,而终享天年。
庄子再举狸狌与斄牛作为例子。狐狸和野猫为了捕食而上窜下跳,所以经常中机关,最后死在陷阱里;牦牛身子虽大,像天空垂下的一片云,但它却不能捉老鼠。
狐狸和野猫看起来聪明灵敏,却死于自身机灵;牦牛看起来笨重无用,却能安闲自在。这样来看,到底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呢?人们应重新审视思考。
庄子举的这个例子是用来反驳惠子的讥讽,也借此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告诉世人“有用无用”并不是眼前所看到的,有时反而和一般人的认知相反。
在《人间世》中有许多秉持此观点的篇章,《匠石与栎社》、《商丘大木》、《楸柏桑》都有讨论。
应抛弃对“有用无用”的执着
在《匠石与栎社》中,庄子又将“有用无用”的道理说得更加深入。文中提及的“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因为果实甜美可口,于是被人类剥食,就连枝叶都遭受到拉扯牵连,“此以其能苦其生者”,就是因为有才能而使自己受苦一生。
这样的情况何止可口的果实,在万物世界中,一旦被发现有所用处,那么残害者就会寻才能线索而来,他们要用何种方式夺取有用之物,实在是我们不能想象的,轻则伤其身体,重则夺其生命。
这些残忍的手段是庄子最不想看到的。于是庄子告诉我们应抛弃“有用无用”的执着,因为世人都希望自己“有用”,全力培养自己为有用之人,竞相成材而想要引人注目,引人注目则可以为人所用,为人所用之后则容易得意忘形,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人们伤害的焦点,身处险境并且在劫难逃,其实这一切都是人自取灭亡,所以庄子说人们“自掊击于世俗”。
栎树的“与众不同”则是庄子所谓的“大智大悟”,因为自己无用而开心不已,而且不止要让人觉得“不材”,还要让人辱骂才能完全保全自身,所以化为土地神旁的树,以保护自己。
《商丘大木》中更进一步讨论这个独特的想法。在这篇故事中,商丘大木大可蔽天,也是因为枝树卷曲不能做栋梁,大根则质地松散不能作为棺椁的材料,所以无所用处,为“不材”之物。
而且商丘大木不止“不材”,舔它的叶,会使嘴巴烂掉;闻它的味道,还会使人发狂三日不能自己。如此可怕的后果使人退避三舍,商丘大木使自己“不材”的心志如此强烈,让人深刻体会到它极欲想保护自己的防卫心。
另一篇《楸柏桑》中也提到相同的概念。楸树、柏树、桑树因为是有用之木而遭受到砍伐,而且还会因为“材”愈大而遭受愈大的残害,这是因为“材”所带来的“患”,所以说“材”与“患”并生。
庄子在此颠覆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告诉我们一定不要单向思考,愈大的树木有愈多的功用:可以做系猴子的木栓、做高大的房屋、做富贵人家棺木。这是一般人对于功能的追求,但树木因为有用伴随而来的灾患,想必也不是它所意料到的。
庄子将“材”与“患”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透彻,所以将一般人的盲点直接点出,也借此提供给我们反向思考的机会。
庄子讨论的“有用”与“无用”,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议题。世俗眼光中的“无用”,换个角度来看可能是“大用”,而所谓的“有用”也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情况。
所谓的“有用”与“无用”,都是由世俗眼光去加以评断的。从人的角度来看,一棵树不能做船、棺材、门框或柱子,看似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对树本身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人们觉得它无用,它才能保全生命。人们认为的“无用”却是树的“大用”,所以,是否“有用无用”,并不能单就一般人的主观想法而论,应依顺万物的本性来看,有所不同亦是在所难免之事。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常常执着于一些特定的功用,认为有直接、实际效用的事物才有价值。但从以上《庄子》所载来看,真正有用的是什么?也许和我们所想刚好相反。既然如此,人们又何苦执着于自己认为之“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