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瑞典文学院授予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辞
1957年,站在领奖台上44岁的加缪,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之一。
他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文学”的代表人物,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
在加缪的所有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他的成名作《局外人》就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荒诞”的人物——黙尔索。
黙尔索是一个小职员,“我不知道”“毫无意义”这两句话被他挂在嘴边,母亲的葬礼上他一滴眼泪也没有掉,面对女朋友提及的婚姻,他回答“我怎么都行”,和劣迹斑斑的邻居交朋友也是无所谓,最后因为“正当防卫”杀人而被捕入狱,而法官判他死刑的理由就是:这个冷漠的人“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荒诞的人物演绎的荒诞故事足以引起任何读者的深思
。
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陪审团先生们,这个人在他母亲死去的第二天,就去游泳,就开始搞不正当关系,还在电影院看喜剧,开怀大笑,至于别的,我就不用多说了。”
这就是法官判决黙尔索死刑的理由,母亲去世后,他没有痛哭流涕、悲痛欲绝,所以违背了作为一个“正常人”该遵循的礼教,破坏了正常的规则体系,不遵守游戏规则,因此必须被消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教从开始的束缚人们粗野行为,演变为机械、虚伪的流程,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而是情感的桎梏。
魏晋时期的名士,在逐渐认清当时利用统治者儒家的学说掩饰自己的虚伪后,就开始挑战那些束缚人的教条和规矩,寻找本真的自我。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孝子,他特别讨厌所谓的“礼法伪君子”的惺惺作态,母亲去世的时候,照样吃肉喝酒,这时就有人给皇帝打小报告了:您以孝治天下,阮籍居然在母丧期间喝酒吃肉,有伤风化,应该把他这种人流放到海外!
所幸,小皇帝爱才,此事不了了之。
阮籍不尊礼法,差点惹来杀身之祸,而黙尔索不尊礼法,真的要被砍头。在道德礼教的框架之下,你必须注重外在的形式,表面的功夫,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必须机械走完规定的流程,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