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之女仙成仙途径新论

                                           文      刘泓文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诚然,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本土宗教,神仙信仰不仅在道教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 形成了庞大的神仙队伍,更有女仙系统的赫然存在,在中国道教史上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和谐、个性突出、色彩鲜明的神仙画卷。作为神仙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女仙,历来就颇受道教学者的重视。六卷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为宋末元初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所撰,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专门收录女仙的部分,共收录从黄帝到宋朝得道仙真120名,是继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所撰集的《墉城集仙录》之后又一部较为系统的大型女仙传记。通览全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在借鉴《列仙传》、《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仙传所述女仙的基础上,又增益颇多,并一改以往仙传注重铺陈凝练、渲染润泽的文风,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简洁的文字、简短的文体将众女仙学道、修道、得道成仙的事迹娓娓道来,即通俗易懂、富于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蕴,又增加了历史真实感和厚重感,具有较高的道教文化研究价值。
陈静在《道教的女仙》②一文中认为道教的神仙有两个来源,一类是修成的,一类是降生的,修成的神仙是由人而仙,降生的神仙是由神而仙。二者虽都相合于神仙的共同名称之下,其实有很大的不同。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二者兼顾,既收录有由神而仙的无上元君、金母元君、九天玄女、云华夫人等,也收录了麻姑、郭芍药、王奉仙、王法进等民间传说中的女仙。但与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重点描绘西王母及其众女的做法不同,赵道一把描述的中心放在了众多因精进修道而成仙的普通人身上,自神其教的意图跃然纸上——一方面企图用实实在在的女子成仙实例证明仙道实有、仙道可求,增加道教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另一方面则企图利用广告效应增加道教的灵性吸引力,以便争取更多的女性信众,从而壮大其教团力量、教区范围和经济实力,使道教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趣的是,在赵道一所收录的由民间女子而成仙的仙众中,竟然有娼妓成仙的实例,如:
“仙姑刘妍,代州妓女也。宋哲宗绍圣中,有老姥至其门丐钱,其家延之,为设食。食已,姥谓曰:汝甘心在是乎,曷不从我去,我将诲汝道。仙姑许之,告其母曰:大人‘蠹中装直万金,又有他女可奉养,乞我去学道。母不从,即断发披布衣,径入太行山,居庵庐,日出乞食。如是数年,一日忽辞常所往乞食者曰:久捆若等,翌日吾行矣。人如期往而视之,见火发其庵庐,仙姑趺坐火中而化,世以为火解云。”③将娼妓列入仙班,表面上荒诞不经,但仔细考索,似乎蕴含着作者的无限深意。众所周知佛教很早就提出了“一阐提人”也可成佛的佛性论,大大增加了佛教对信徒的吸引力,这无疑给了道教很大的挑战和刺激。因此为了与佛教相抗衡,道随之也提出了“人皆有道性”的道性论,赵道一将娼妓列入仙班,可能就是宣扬道性论的有意为之,当然这超出了本论题的范围,恕不具述。


     
       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女仙的成仙途径
关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的成仙途径,目前鲜有学者论述,唯钱敏、吴福秀在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与〈墉城集仙录〉的区别》④一文中,从描述重点、修仙途径、叙述语言三个方面考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与《墉城集仙录》的区别,并将两仙传中女仙的成仙途径概括为六个方面:由神而仙的女神、谪降人间的女仙、清虚好道而成仙、辟谷行气而成仙、积善成德而成仙、才能特异而成仙,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学术敏锐性,但其将女仙成仙途径简单化或一元化的做法颇有商榷之处。愚以为,除由神而仙的女仙天生具有神性、不需外力加持外,由人而仙的女仙大都需要复杂化或多元化的途径相结合,而且只有等到这些途径的合力具足后才能成就仙业。为了说明该问题,本文力图在钱文的基础上,钩沉整理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众女仙的多元化成仙途径,再现赵道一及其以前的道自神其教的良苦用心。不足之处,敬祈学界批评指正。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由神而仙的女仙共有14位 ,分别为无上元君、太一元君、金母元君、九天玄女、云华夫人、织女、上元夫人、南极王夫人、右英王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王夫人、九华安妃、紫素元君、江妃。考察她们的成仙途径,虽然本身即是超越世俗的女神,天生具有神性,但并非因此而自化成仙,而是常常与授经、教化道教贤圣及奉道的统治者、行善等行为相联系,如无上元君生育并教化道教教主老子,金母元君(即西王母)授经世间及教化汉武帝,九天玄女帮助皇帝战胜蚩尤,云华夫人帮助大禹治水,织女帮助牛郎还葬父之债,南极王夫人降授《太上宝文》等三十一卷于王褒,紫微王夫人降授真经与杨羲,太真王夫人救度马明生等。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众女仙成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依靠本身所具有的神性,而是由她们的特殊的行为、功绩所致,不然天上神仙无数,何以只有她们能位列仙班,扬名千古?当然,让女仙来教化道教教主、降真经于世间,更是道自神其教的结果。道由经传,神秘和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道经经由超凡脱俗、神圣庄严的女仙降授人间,可能是道教交通神灵、至高无上的最有力的证明吧!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还收录有3位因过贬谪人间的女仙,分别为吴彩銮、曹文姬和杜兰香。她们本事得道的仙人,只因为某些过失遭贬谪而沦落人间。如吴彩銮者,吴先君吴猛之女,本为仙界主阴籍之官,因泄天机于文萧而被贬谪人间,后与文萧结为夫妻,以写经度日。十年后,二人跨虎飞升。考察吴彩銮再度成仙的途径,本为仙人、自具神力自不待言,但恐怕亦与其父吴先君王猛的加持以及彩銮夫妇的精进修道关系甚大。又如曹文姬者,本为天上司书仙人,因眷恋情爱而被贬谪人间,后与同样被贬谪于人间的先世得道仙人任生结为夫妇,后二人亦再度举步腾空、飞升成仙,考察曹文姬再度成仙的途径,除本为仙灵、自具神性外,当与其善书写、“尤工翰墨”之特殊才能有莫大的关系。综上所述,即使神通广大、衣袂飘飘、超凡脱俗的女神也要通过助益人间、弘道传法、自身修持等多种途径才能成就仙业、位登仙班。


女仙既然被道教用作自神其教的桥渡和吸引信众的工具,那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自然会把她们潜心修道的虔诚和仙道可致的实在性凸现出来。纵览全书,大部分由人而仙的女仙都有道教宗教实践行为,她们或辟谷行气或炼丹或服食导引,但却很少人仅仅能依靠这些宗教实践行为而成仙,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外力的协助或加持。在此,我们把以修道为基础,并得到外力协助或加持而成仙的民间女子分为三个模式来叙述:
修道⑤+行善积德
扬善弃恶是所有宗教的道德要求,也是世俗社会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以“道德”和“神仙”为核心教义的道教历来就有“功德成神”的观点,认为行善积德是人成就仙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太平经》中亦有“善自命长,恶自命短”的教化,因此行善积德也就成了长生成仙的充分条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有许多女仙行善的记录,如:
“昌容者,商王女也。修道於常山下,食蓬蒙根,往来上下,人见之二百余年,颜色常如二十许。能致紫草,斋於染工,得钱即施於贫病者......”
“太玄女......常曰:人之处世,一失不可复得,一死不可复生,寿限之促,非修道不可延其生也。遂访明师,洗心求道...... 起死回生,救人无数。”
    “女冠杨保宗......忽有感悟,遂乞为道士,父母从之。乃入庐山,栖於上霄峰崇善观。顿忘尘念,达清静之源。却粒炼形而勤行,播于远迩,玄风大振......亦能以丹药符录救人疾苦......”
......
她们在从事宗教实践的同时,或施钱于贫者,或以医术起死回生、救人无数,或以丹药符箓救人疾苦......所行皆是善事,积累了无数功德,最终修行,成就仙业。
修道+仙人(高道)加持
道教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出于宣教或其他目的衍化出了多样多样的成仙途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亦收录有“千里马”得到“伯乐”提携而成仙的例子,如:
    “李真多,仙人李八百之妹也。随兄修道,居绵竹中。老君与玄古三师降授以飞升之道,先於八百白日......”
“唐女真焦静真,因精思问有人导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束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司马承祯也。归而诣承祯求度,未几......”
“王保义为刑南高从诲行军司马,生女不食荤血,五岁能诵黄庭。及长,梦渡水登山,见金银宫阙,云是方丈山。女仙数十人,中一人曰:麻姑相结姊妹,授以琵琶数曲。自是数夜一遇,岁余得百余曲。其尤者有独指商,以一指弹一曲。后梦麻姑曰:即当相邀。明日,庭中有云鹤音乐,女奄然而化去。”
......
这是一种颇具神秘和神圣意味的成仙模式。看来提携后辈无论在世俗社会还是在神仙社会都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道德品质。由此也可看出道教的彼岸世界依然是人间世界的映射。
修道+加祖上阴功
道教自汉代就有所谓的“承负说”,意即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太平经》中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讲的就是这这种道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许多修道女子成仙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这种观点,如:
   “徐仙姑者,隋朝仆射徐之才女也。不知师奉何人,已数百岁,状貌常如二十四五岁。善禁呎之卫,独游海内,三江五岳,天台四明,罗浮括苍,名山胜境,多所览骯......唐懿宗咸通初,因谓瞻县白鹤观道士贾云陶曰:我先君仕历周隋,以方术闻名,阴功及物,今亦得道。故我为福所及,亦延年长生尔......”
   “鲍姑,南海太守鲍说之女,晋散骑常侍葛洪之妻也。说字太玄,陈留人也。少有密鉴,洞於幽无,沈心冥思,人莫知之。说及妹并先世累积阴德,福逮於说,故皆得道,姑及小妹并登仙品......”
......
以上所述,均是在修道的同时依靠外力加持或协助而成仙的例证,与此同时,《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还存在着一种比较特殊的成仙群体,她们修道以及修道的程度如何,作者语焉不详,但她们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天师或高道的家属,如汉天师张道陵的妻子孙氏以及他的四个女儿张文姬、张文光、张贤、张芝,嗣汉第二代天师张衡的妻子卢氏以及他的女儿张玉兰,真君许逊的姐姐盱母以及他的女儿许氏,唐孙天师智冻之妻费妙行等。考察她们的成仙途径,因为生活在道教世家,耳濡目染,自然会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道行深厚者想必亦不在少数。但值得玩味的是一家之中成仙人数如此之多,实在令人膛目!或许可以用“一人得道,鸡犬”这句貌似不恭的话来概括她们的成仙原因:可能修道的业力存在,更多的则是她们父兄在道教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所致吧!
当然,我们在肯定成仙途径多样化的同时,也不否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中有通过单一途径成仙的案例存在,她们或因清虚好道而成仙,如王法进、钱女真、罗女等;或因祖上阴功而成仙,如窦琼英、韩太华、刘春龙等;或因行善而成仙,如李奚子、张仙姑、梁母等;或因才能特异而成仙,如弄玉、卢眉娘等...... 此种种成仙途径,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众女成仙的绚丽画卷,逸趣横生,令人神往;更为历代道教女信徒坚定仙道可成的信念提供了榜样和范例。                   
                      三 结语
得道成仙作为道教的核心教义,即是每一位道的终极目标,也是道教教团重点渲染和宣扬的对象。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即为一部专门记录女仙修道、得道、成仙事迹的大型女仙传记。纵览其所收录的120位女仙,不仅得道成仙的途径多种多样,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是大不相同。如果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所收录的众得道女仙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作者在借鉴吸收古往神话传说、传世仙籍、笔记小说等文说作品基础上的权宜之计的话,那么将众女仙得道成仙的途径复杂化的做法则蕴含着作者浓厚的自神其教的意图。因为即使女仙成仙的途径及其复杂、困难,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也足以证明仙道实有、神仙可求,而且在无形中也增加了道教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同时又能为道教解决当时人们修道难以成仙的尴尬局面提供借口和理由:既然得道成仙的条件不仅仅是潜心修道,有时还需要仙人的帮助、祖上的阴德或积累善功等条件,那么能成就仙业的人自然是凤毛麟角,一般人难以成就仙业也是理所当然!这也许是作者在叙述女仙成仙途径时故意使之复杂化的高明之所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在道教传记中地位突出,有着很大的史学价值和道教学术价值,只是尚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细致发掘。在此,笔者仅就其中的成仙途径略作总结,希望对女仙研究有所裨益,但为能力和学识所限,难免挂一漏万、失误百出,敬盼批评!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注】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59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②[ 陈静《道教的女仙》,《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③[(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④[钱敏,吴秀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与〈墉城集仙录〉的区别》,《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12期。]
    ⑤[ 注:此处的“修道”一词泛指辟谷行气、炼丹、服食导引等道教的宗教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