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明见
无源章第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
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该章原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此四句同时出现在第五十六章,且与本章内容毫无关联,故在本章中将这四句删除。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沖:也做“冲”,虚空、虚无之意。
意思是说,道之体是虚空的,但她的功用却无穷无尽。人们只知道实有之用,却不知道虚空之用。宇宙是虚空的,却能容纳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草木丛林、飞鸟走兽、善人恶人、天堂地狱……但是,在这个虚空中却蕴含着创生天地万物的无限生机,这就是道的功用。
虚空之用,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譬如一只杯子,正是因为它的虚空,才能发挥出它的实用。假如这只杯子是满的,是实心的,还能够发挥它的用途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的功用,就要保持心性的空灵,要虚、静、谦、俭、损,损之又损,至于无为。千万不要让各种各样的填满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性失去了固有的博大、活泼与空明,从而丧失了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渊:表示大道深远无极。
湛:形容大道虚空通透。
意思是说大道深远无极,不可测度,似乎就是万物之源头;大道虚空通透,浑如无物,
却好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帝:即上天;在古代文献中,凡是出现“天”、“帝”或者“天帝”并用,指的都是上天。只有在“帝”后面加一个人名时,才代表人间的帝王,如“帝尧”、“帝舜”、“帝喾”等。
意思是说:我不知道她的来源是什么,好像在天之前就存在着了。
大意:
道体虚空,其功用却无穷无尽。深远无极啊,像是万物的源头;空明通透啊,却又好像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她的源头是什么,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亘古长存了。
札记:
在本章中,老子对道的内涵进行了描述。老子用“渊”来形容大道的深远无极。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渊”呢?庄子说得好,叫做“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无穷大、无限小。大道之大,涵盖宇宙、包罗万象,大到无边无沿,不可测度,这就叫做远;而大道之小,又构成万物,从分子、原子到原子核、中子、质子,一直小到无穷无尽,无法探其源,这就叫做深。故而叫做深远无极。老子用“湛”来形容大道的虚空通透,如同广袤的宇宙,虽然有无数星辰杂陈罗列,但在我们的眼里它是虚空通透的;又如同一个小小的原子,虽然有原子核和电子充斥其间,但是原子核和电子所占的空间是如此的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也是虚空通透的。这就是道,她无形无相,但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具有创生万物的无穷的功用,是万物的源头。而且,老子认为道是亘古常存的,她没有源头,也不会结束,在天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老子否定了以天为最高神的观点,这在以礼教敬天法祖为政教基础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而且需要极大的勇气。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亦关乎人道。天道冲而不盈,虚空通透,人道也要虚怀若谷,晶莹剔透。唯有虚怀若谷,才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能使心胸如大海一样广博深沉、不可测度,做人才会深刻而有内涵。但是深沉、深刻并非阴沉、阴险,而是也要像海水一样虽然深不见底,但是掬起一捧海水,仍然是清澈如镜。心性修持也必须要做到这样才合乎大道,所以老子说要“心善渊”、“虚其心”。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指道,道体虚空如同山谷,其生化万物妙用如神,故曰“谷神”。
玄牝:牡为雄,牝为雌,玄牝即深奥的母性生殖之门。
意思是说:虚空的大道永恒不死,她是深奥的生殖之门。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个深奥的生殖之门,就是生发天地万物的根源。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若存:似有还无的存在着。
不勤:没有穷尽。
意思是说:她连绵不绝、似有还无的存在着,其功用似乎永远也没有穷尽。
大意 :
虚空的大道永恒不死,她是深奥的生殖之门。这个深奥的生殖之门,就是生发天地万物的根源。她连绵不绝、似有还无的存在着,其功用似乎永远也没有穷尽。
札记:
老子把道比喻作山谷,可谓是形象至极。人们只看到高山、仰慕高山,却很少去注意到深邃的山谷。但恰恰是不引人注意的山谷,却流淌着滋养生命的溪流涧水,积聚了植物赖以生长的肥厚土壤,到处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山谷的这种隐秘、低调而不张扬的特性和天然具备的生养之功,就如同大道。道体虚空,所以叫作谷;妙用无穷,所以叫做神;永恒长存,所以叫做不死;生养万物,所以叫做玄牝;深远无极,所以叫做渊;虚空通透,所以叫做湛;不可称说,所以叫做玄。老子对道的描述可谓是不遗余力,至此,我们已经对这个神秘的大道有了一些逐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道教看来,本章又可以看作是对内功的描述,这当然是一种发挥性的理解。如《河上公章句》认为:谷神不死,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轻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于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辱,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于人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噏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也。
就是说:人能善养五脏之神,就可以长生不死。天为玄,在人为鼻,可以采纳天之五气,藏之于心;地为牝,在人为口,可以采食地之五味,藏之于胃;所以以口鼻为玄牝。口鼻之门与天地之元气相通,人如果能够使呼吸细密绵长、若存若亡,就能够长生久视。
这种说法,属于道教内丹养生家对《道德经》的独特理解,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倒也有一定的道理和可取之处。
赞玄章第十四: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
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夷,无色。大道无色,故不可得而视之。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无声。大道无声,故不可得而闻之。
搏之不得名曰微:
微,无形。大道无形,故不可得而触之。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谓夷、希、微也。
诘:追究。
意思是说:无形、无色、无声的大道无法彻底追究她们的形态、来源,因为她们原本就
是浑然为一的。这个浑然一体的一,就是大道,故道者一也。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徼:光明。
昧:昏暗。
绳绳:绵延不绝、亘古长存。
意思是说:道在上而不显得明亮,在下而不显得昏暗,她绵延不绝、亘古长存而不可称名,其运行最终会回归到无形无相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虽然无形无相,却能够创造有形有相的万物,通过创生万物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她似无而有、似虚而实,若存若亡、或隐或显,令人难以捉摸,这就叫做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大道绵延不绝、无首无尾,无始无终,所以迎着她看不到她的头,随着她看不见她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住亘古长存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万事万物。能够认识宇宙万物的开始,就叫做掌握了大道的规律。这两句即《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大意:
看不到她的颜色叫做夷,听不到她的声音叫做希,摸不到她的形状叫做微。夷、希、微这三者因为无色、无声、无形,所以无法彻底追究她们的形态、来源,因为她们原本就是浑然为一的。这个浑然一体的一,就是大道。道在上而不显得明亮,在下而不显得昏暗,她绵延不绝、亘古长存而不可称名,其运行最终会回归到无形无相的状态。道虽然无形无相,却能够创造有形有相的万物,通过创造万物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她似无而有、似虚而实,若存若亡、或隐或显,令人难以捉摸,这就叫做恍惚。恍惚的大道无首无尾,无始无终,所以迎着她看不到她的头,随着她看不见她的尾。但是如果能够把握住亘古长存的道,就可以用来驾驭今天的万事万物。能够认识宇宙万物的开始,就叫做掌握了大道的规律。
札记:
老子在本章中竭尽全力的描述道的形状,认为道是无形、无色、无声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并名之曰“恍惚”。她虚无缥缈、无形无相、无边无际、无古无今的永恒存在着,所以常人难以用感官去认识她。但是,道的运行规律自古及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支配着人间万象。所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事物,就必须掌握大道的规律,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虽然老子仍然无法明确地告诉我们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留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印象,就是说道与气有着相同的属性。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就把道与气混为一谈,因为气也是道的生成物,所以我认为古代有人把道与气混为一谈的说法是不太正确的。
同时,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可致诘”四个字,正当现代的人们在苦苦探索宇宙的最终来源的时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下了一个论断,这个宇宙、万物本源的大道是不可致诘的、不可称道的,她自本自根,无始无终,亘古长存。
截止到本章为止,老子用了无、有、妙、徼、玄、冲、渊、湛、谷神、玄牝、天地根、天下母、物、寂、廖、母、大、逝、远、反、夷、希、微、一、绳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等诸多词汇从各方面描绘大道。通过这些词汇,我们也大致了解了老子所说的大道的基本情况,老子所谓的大道,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周行为动;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万物之母。道具有不可捉摸、无法描述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是理与物的完美结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和由他命名的大道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被神化,最终踏入了宗教的神殿,成为道教信奉的最高神。
虽然老子在先秦西汉时期就已经拥有了神仙的身份,但他真正被广泛的供奉祭祀甚至被拥为教主成为道教最高神,却是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奉行黄老养性之术以求长生的风气遍布朝野,老子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宗教的气味。如东汉章帝时,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沌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
这就直接把老子等同于大道。《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图(即佛陀),斋戒祭祀。”也就是说将老子与佛陀同样祭祀,这已经是一种宗教的虔诚。《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桓帝在位时好神仙事,曾称在梦中见到老子,遂建老子祠来供奉老子,以祭祀天帝的音乐来祭祀老子,并称老子“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把曾作为孔子师的老子,扩大为历代圣人之师。东汉末年,张陵创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并作《老子想尔注》以教道民,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其时,老子的地位已远远超过了黄帝。到了魏晋时,老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魏书.释老志》称:
“道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
老子成为了神仙之祖。而原先排名在老子之上的黄帝,则成了老子的。
唐朝时对老子的敬奉达到了。《唐会要•尊崇道教》记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干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时,为了效法唐玄宗,也给自己杜撰了一位神仙祖宗赵玄朗。为了避讳,就将老子改加封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为道教界沿用至今。老子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由人到神、由神到最高神和皇帝的转变,这恐怕是老子做梦也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