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是唐代高士,道教上清派司马承祯祖师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道教经典。书中强调生命的宝贵,主张养生莫过于修道;修道在于静心;而静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忘”。书中阐述的坐忘之法,是一种很好的保持性灵宁静安详、破除烦恼和回归真我的方法。
真观第五
【文言文】
夫真观者,智士之先鉴,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详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因之造适,深祈卫足,功务全生,自始之末,行无遗累。理不违此,故谓之真观。然则一餐一寝,俱为损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故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然于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当须虚襟而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见事为事而烦躁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资船舫,渡海若讫,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废船?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欲出离虚幻,故求衣食。
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则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前虽断简,病有难除者,且依法观之。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心空想,谁为色主?经云:“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又思妖妍美色,甚于狐魅。狐魅惑人,令人厌患,身虽致死,不入恶道,为厌患故,永离邪淫。妖艳惑人,令人爱著,乃至身死,留恋弥深,为邪念故,死堕地狱,永失人道,福路长乖。
故经云:“今世发心为夫妻,死后不得俱生人道。”所以者何?为邪念故。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鸟见高飞?仙人以为秽浊,贤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无色,翻免夭伤。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适为性命之雠贼,何乃系恋,自取销毁?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己身,引项承取他刃,以自害命。他自为恶,不遣代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又见为恶者若可嫌,见为善者亦须恶。夫何故?同障道故。
若苦贫者,则审观之,谁与我贫。天地平等,覆载无私,我今贫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贵,我今贫贱,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救无暇,何能有力将贫与我?进退寻察,无所从来,乃知我业也,乃知天命也。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命之有,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因而善之,乐天知命,不觉贫之可苦。故庄子云:“业入而不可舍,为自业故。贫病来入,不可舍止。”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害我者,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作此观而生忧恼者,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以受逃亡之罪,去乐就苦,何可愍焉?
若病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我若无身,患无所托。故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次观于心,亦无真宰,内外求觅,无能受者。所有计念,从妄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若恶死者,应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堪居止,自须舍离,别处求安。身死神逝,亦复如是。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以此托生受气之际,不感清秀,多逢浊辱,盖下愚贪鄙,实此之由。是故当生不悦,顺死无恶者,一为生死理齐,二为后身成业。若贪爱万境,一爱一病。一肢有疾,犹令举体不安,而况一心万疾,身欲长生,岂可得乎?凡有爱恶,皆是妄生,积妄不除,何以见道?是故心舍诸欲,住无所有,除情正信,然后返观,旧所痴爱,自生厌薄。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譬如醒人,能知醉者为恶;如其自醉,不觉他非。故经云:“吾本弃俗,厌离人间。”又云:“耳目声色,为予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老君厌世弃俗,犹见香味为怨。嗜欲之流,焉知鲍肆为臭哉?
【白话文】
所谓的“真观”,就是智士的先见之明,能人的善于观察,知道突然发生的祸福,明白行为带来的吉凶,能够在事情苗头出现之前就有所预见,并为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求保护好自我,取得保全生命的良好效果,自始至终,一言一行都不会为自己带来遗患。按照道理行事而不违背以上原则,就可以称之为“真观”。然而一顿饭一夜觉,都能够成为受损或受益的根源;一句话一个行为,都可能成为福祸的起因。即使在细微末节上做得很好,也不如笨拙地在本源问题上提高警惕。通过观察本源问题以知道事情的未来发展情况,又不是那些心情浮躁、争名夺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因此要善于收敛心思、选择事务,一天天减少自己的忙碌程度,做到身体安静心情闲适,这样才能观察到真理。因此道经上说:“经常处于清静无欲的状态,以观察微妙的大道。”然而修道者的身体,还必须依赖衣食,因此对那些不可不做的事情,不可不要的事物,应该敞开胸怀接受他们,擦亮眼睛去面对它们,不要认为这些事物妨碍了自己修道,从而心生烦躁。如果一见这些事情、一做这些事情就烦燥不已,表示他已经患上了心病,这如何能叫做安心呢?各种人事活动和衣食,就好比我们的舟船,我们要想渡过大海,就必须依靠这些舟船,如果已经渡过大海,按道理自然不需再留下这些舟船,可又有什么理由在还没有渡过大海之前就废弃这些舟船呢?衣食这些东西是虚幻的,确实不值得追求,但为了脱离虚幻的世俗社会,还要去追求衣食。
修道人虽然去做一些追求衣食的事情,然而心中却不会患得患失,无论有事还是没事,心中永远安静泰然。修道人与世人一样追求衣食但不与他们一样贪婪,与世人一样获取衣食但不与他们一样积累财富。不贪婪因而就不会有忧愁,不积累财物因而就不会有损失。修道人的行为虽然与世人一样,而心境却永远与世人不同,这是修道人行为中的根本原则,一定要努力地去遵循这一原则。前面虽然讲了要善于选择事务去做,但有些修道者的贪婪毛病难以根除,这时就要依据道法去观察万物。如果是物质特别深重的人,就应该明白自己之所以会受物质利益的影响,都是由于自己的思想造成的。有关这方面的思想如果不产生,最终也不会发生追逐物质利益的事情。要明白自己所挂念的外部物质利益都是虚假的,而内心贪恋名利是荒谬的念头,如果知道了这些念头是错误的,所记挂的物质利益是虚假的,那么谁还会去猎取这些物质利益呢?道经上说:“一切的有形事物,全都是人的思想造成的。连这些思想都是空无的,又哪里有这些事物呢?”还要明白那些美丽妩媚的美女,比狐狸精怪更加害人。狐狸精怪人们,会使人们感到厌恶恐惧,人们一直到死,也不会因为愿意与狐狸精怪交欢而堕入恶道,因为厌恶恐惧的原因,人们永远不会同狐狸精怪发生邪淫关系。然而漂亮妩媚的美女人们时,却使人们爱恋不舍,甚至到了死亡之时,这种爱恋还会变得更加深沉,因为邪念的缘故,这种人死后就会堕入地狱,永远失去再次托生为人的机会,永远无法走上幸福之路。
因此道经上说:“如果今生一见美女就产生要与她结为夫妻的邪念,死后就不可能再托生为人。”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心怀邪念。再说看到美女时,如果就能确定她是美丽的话,那么为什么鱼见到她就会吓得逃入深深的水中?鸟见到她就会吓得飞上高高的天空?神仙认为美女肮脏不堪,贤士把美女比作砍伐生命之树的刀斧。人的一生,如果七天不吃饭,就会被饿死;一百年不近女色,反而会使人不夭折不受伤害。由此可以知道女色这种事情,不仅不是养生修心的必要之事,恰恰还是伤害生命的仇敌,为什么还要去爱恋她们而导致自身灭亡呢?如果看见别人做坏事,而你的心中就产生厌恶之情,就好比别人用刀砍杀自己,而你却伸长脖子去承受他手中的刀刃一样,将会因此而伤害自己的生命。别人做了坏事,你不应该让自己代他受罚,你为什拿别人的错误,而让自己产生心病呢?再说,如果见了做坏事的人会感到厌恶,那么见了做好事的人也应该感到厌恶。为什么呢?因为善恶放在修道人心中都会妨碍修道。
如果是为了贫穷而痛苦,就应该仔细想一想,究竟是谁使我贫穷。天地是公平的,上天覆盖着万物,大地承载着万物,它们都毫不偏私,我如今贫苦,不是因为天地;父母生养子女,都希望子女富贵,我如今贫贱,不是因为父母;别人和鬼神,都自顾不暇,哪里还有能力使我贫穷呢?反复思考,我的贫穷都不是从他们那里而来,于是就明白这一切都是由自我的业力所决定,是由天命所决定。业是我自己所造成的,命运是由上天所赋予的,业和命运的存在,就好像影子追随形体、回响追随声音那样,我们既无法逃避,也不可抱怨。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顺应这一切和善待这一切。做到了乐天知命,就不会感觉到贫穷带来的痛苦。因此庄子说:“业一旦形成就无法排除,因为业是自己造成的。贫穷和疾病一旦出现,也是无法排除和阻止的。”道经上说:“天地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操守,阴阳造化无法改变一个人所造下的业。”根据以上所说,我们知道命运是真实的存在,并非虚假的东西,我们又抱怨什么呢?比如勇士遇到了敌人,就会毫不畏惧,挥动着刀剑向前冲去,众多的敌人都溃散逃亡,勇士的功勋一旦建立,终身都可享有官位俸禄。如今给我带来烦恼痛苦的贫穷和疾病,就是敌人;我所具有的正气心念,就是一位勇士;使用智慧观察贫病的起因,就是挥动刀剑奋力冲锋;烦恼被消除干净,就是战胜敌人;永远享受到的快乐,就是官位和俸禄。凡是遇到痛苦的事情时,我们的思想不从这一角度去思考,从而生出许多烦恼,这就好比遇上了敌人,自己不去建功立业,反而丢弃战衣脱离军队,犯下了逃亡之罪,这种人逃避快乐自找痛苦,又怎么值得同情呢?
如果有了疾病,就应该明白这些病痛的产生是由于我有这个肉体,我如果没有这个肉体,各种祸患就没有寄托之处。因此道经上说:“等到我没有身体时,我有什么灾祸呢?”其次还要明白让自己的心中,不要存在一个主人——主观成见,从内心一直寻找到身外,都不会存在可以接受祸患的地方。所有的思想念头,都由一个错误的心产生,如果做到了身如枯木而心如死灰,那么各种疾病都会消失。如果讨厌死亡,就应该想到我的肉体不过是我的灵魂的房舍而已,如今肉体已经衰老多病,气力也逐渐衰减,如果房屋破败朽坏,无法继续居住,自然应该舍弃,到别处另求安身之处。肉体死亡而灵魂远逝,也如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贪恋生命厌恶死亡,拒绝生死变化,那么思想心识就会发生错乱,自然就不能做好修道的正事,因此在灵魂接受阴阳二气托生的时候,就不能接受到清秀之气,接收到的大多是一些浑浊之气,世上那些愚蠢和贪婪卑鄙的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形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做到生存在世时不感到喜悦,死亡到来时顺从它而不感到厌恶,一是因为生与死本来就是一样的道理,二是要为下一生造成善业。如果贪恋各种各样的事物,多一分贪恋就会多一份毛病。一个肢体有了疾病,尚且会使全身不得安宁,而何况一颗心生出千万种毛病,自身还想长生不死,怎么可能呢?所有贪爱、厌恶的念头,其产生都是错误的,积累这些错误而不加以改正,又如何能够明白大道呢?因此要舍弃心中的各种,处于虚静的状态之中,除去所有情欲,树立正确信仰,然后再回头观察,对于从前自己所痴迷贪恋的东西,自然会产生厌恶轻视之情。如果以一种贪恋世俗生活的心态去看待世俗生活,终生也不会对世俗生活产生厌恶之感;如果能够以超越世俗生活的心态去观察世俗生活,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是是非非。这就好比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知道醉酒人的种种错误的举动,如果自己也喝醉了,就无法感觉到其他醉酒人的错误。因此道经上说:“我本来就厌恶世俗,要离开人间。”道经上还说:“耳目喜欢声色,将会为我带来许多灾难。口鼻喜欢美食香味,所以抱怨美食香味妨碍了自己修道。”老子厌恶并抛弃了世俗,看到了美食香味尚且还发出了抱怨之言。那些嗜欲深重人,又哪里能感觉到追名逐利是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