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者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源很早。 相传,轩辕皇帝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的道家学说第一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老子在他的《老子》(《道德经》)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庄周、烈欲寇、杨朱等人。 道教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被称为黄帝老子学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一切运动的规律。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有物混杂,先于天地而生。小哈!了哈!独立不变,可以为天地之母。不知其名,故我”。谓之道”(《老子》第二章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让百姓从秦朝的严酷统治中得到了休养生息。 史称其为文景之治。 后来,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被后来的皇帝所采纳。 道教从此成为一种非主流思想。 道教虽然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融合道家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道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因为它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是道教定型的开始。 南北朝时期,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他视老聃为自己的宗教始祖,尊其为“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因此,道教与道教常常被混淆。 其实,道教和道教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用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话说,就是“狗和热狗的关系”。
道教的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了儒家社会哲学的思想,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出发,发展了基于自然意义和中性意义的“道”哲学。 天地运行有其自然规律。 道的哲学就是要阐释这一原理内涵,提出一个活泼舒适的世界空间。 通过对世界运行秩序的不确定性和非持久性的理解,道家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社会哲学。 社会只是一个存在于一处的物体,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自我存在。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束缚的自由。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认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它对社会责任没有先存的态度,而是可以有一种更加尊重人的自主性的态度和存在取向。
道教非常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情的解放。 前者提出了“愈学愈多,日日行道”和“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认知原则,后者则提出了“谦虚”、“柔弱”、“柔软”、“心斋”、“坐忘”、“化蝶”等等面对世界。
道教标榜老子、道德经是出于道教自身的需要和三教对抗的需要。 由于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是“杂多面”的,所以需要像《道德经》一样用“道”来概括。 老子作为善于保存生命的人的长生思想以及老子的长寿传奇(“六十多岁,或两百多岁,修道以养寿”) ),这与道教修道成仙的宗旨密切相关。 持续的。 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人,受到人们的尊敬。 汉初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 因为“孔子适周,向老子请礼”,他在孔子之上; “可说老子入夷狄,成塔”,似乎是佛教的始祖。 在三教对抗中,崇拜老子有助于道教与佛教、儒教的竞争。
历代皇帝要么建庙祀奉神化的老子,要么册封老子,尤其是唐代。 唐太宗下旨称“吾出身朱氏”。 唐玄宗封老子为太上轩辕帝,后又封为大圣祖轩辕帝、圣祖道轩辕帝、大圣祖高尚。 道金雀轩辕帝。 宋真宗继老子为太上老君,浑源尚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