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教第一原则:“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不要太刻意,“去极端,去奢华,去太”。 人们应该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三个层次)。 这样就会有“自然——放心——当然——高兴”。
2、道家第二条原则:“为所欲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天之道益而不害,人之道不战”;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有角,不伤人; 体现生活态度:平和、包容、自然。
3、道教第三条原则:“静者为天下之正”。 宁静之道,自然之道。 “做事无为,做事无言”。 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懂得:“教无言”,有时候沉默胜于言辞。 “治大国如烹小鱼,勿恼,勿恼;煮小鱼者不可激怒,治大国者不可激怒。会导致分娩,抓伤会导致鱼腐烂。” 严子陵:“宠辱不惊,无留无去之意。”
4、道家第四条原则:敞开心扉。 道就是空,去掉心中的杂念,忧虑的事就是幸福; 就是让心空,没有烦恼,这样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思想开放: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 你可以对一切更加宽容(没有偏见)。 只有谦虚,才能宽容别人。 谦虚的意义:能够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谦虚是一种美德,——心胸特别大,可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包容人的能力是通过忘记原来的偏见、意见、不快、抱怨、不满等来实现的) .人)。 商业智慧:忘记重复的经验(让自己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学习更新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教第五条原则:“正言反道”。 自然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反动”——事物的发展必须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祸在福处,福在祸处。” “大勇如怯,大智如愚”。 (聪明人一定在某些方面是不聪明的。该聪明的时候他是聪明的,不聪明的时候他是不聪明的。——凡事都有智慧。不聪明)。 “相辅相成”——太极理(阴中阳,阳中阴,对立统一)。 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问题; 考虑正负的转化。 学:放弃(防止盛衰); 继续挖掘潜力。
归根结底: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重温和”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1、清静无为 这里的清静主要是指内心的平静; 无为是指不轻举妄动。 具体来说,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少一些私欲”。 这种清静无为养精益寿的思想历来受到历代养生专家的重视,并渗透到养生、调情等养生科学的各个方面。意志、气功指导、健身操。 2、温柔,返璞归真。 老子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新事物是弱小的,但充满活力的; 物强则致衰老。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强者死之徒,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于弱势,就可以避免过早衰老。 因此,老子主张无欲、无明、无为,生活回归到朴素的原始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返朴归真”。 3、形神兼修 庄子主张破除物欲,营造虚静以养心,但也不否认它对滋补身体有一定的作用。 《庄子·刻意》云:“揭旧拥抱新,熊经鸟念,正为长寿。此道通士人修身,彭祖长寿考受宠。” 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教所提倡的,自产生以来一直用于健身、治疗、预防疾病。
道家辩证思想 老子的学说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思想。 他巧妙地揭示了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老子说:
“世人皆知美是美,却是恶;人人都知道是善,却是不好。有与无相生,难易相辅,对比鲜明。”长短、高低、音和,又一一相随,恒久不息。” (第2章)
这就是事物对立和互补的规律。 事物所包含的两个对立面转化为对立的方面,故曰:“对立即道的运动”。 (第40章)对此最形象的解释是“因祸得福”的故事和老子的名言:“福在福处,福在祸处。” (第58章)当然,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条件。 道家的缺点就是不强调这个必要条件。 老子又说:
“物或失而利,或利而失。” (第42章)
对于某物来说,你损害它,它就会受益;你损害它,它就会受益;你损害它,它就会受益。 如果你让它受益,反而会伤害它。 一块玉石,你雕琢打磨,造成磨损,但雕刻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价值就大大提高了。 另一个例子是“给蛇加脚”。 虽然给蛇多加了几只脚,但却破坏了蛇的形象。 有人说,现在的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拼命给孩子吃高营养的食物,导致孩子营养过剩、肥胖。 如果让孩子每天花一些时间做家务,孩子不仅会提高自理能力。 ,并且能够理解事物。 老子又说:
“曲者全,错者正,空者满,隐者新,得之少,惑者多。故圣人坚守一物,为牧人。”不以自己为古章,不自见故开悟,不自伐故有功德。不小心,就能成长。如果不小心,就能成长。不与我争,你不可以与我争,古时所谓的曲拳,不过是三言两语而已!至诚至全归之。 (第22章)
受了委屈才能挽回,受委屈了才能改正。 有压抑,才会有充实,有旧,才会有新,有少,才会有,贪多,才会迷茫,一无所获。 因此,圣人把握万物本来的“一”,并以此作为世界的规范。 不自夸才能成名; 不是通过自我表现来体现你的高贵; 只有不自我吹嘘,别人才能认可你的成就; 只有不把自己当成有德的人,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 正因为你无法与别人竞争,所以没有人可以与自己竞争。 这大致就是古人所说的“吃苦耐劳”! 其实一切都可以归结为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辩证法的运用是普遍的。 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都体现了辩证思维,不断推动着中国哲学辩证法的发展。 《易经》和道家《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