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实不是孔子而是道家圣人提出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一。 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传统时,常常用“儒道互补”来形容它的基本框架; 在讨论中国传统政治时,我们经常用“儒法合一”来形容其基本运作方式。 其中,儒家的内圣外王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人格理想。

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内有圣人之德,外能行王之道。 但到了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 然而,早在孔孟时代,儒家思想就体现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而这并不妨碍这一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儒家“内圣外王”的内涵:

首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

其次,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内涵是什么?

第三,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

儒家主张行仁、圣人。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学习这些思想有用吗?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学习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吗?

在儒家思想中,“仁”占据着核心地位。 孔子创立了仁学,提出“仁者当以己为之”、“吾欲仁者,故仁为上”。 他明确指出,人的意识决定人生的方向。 只要践行仁爱,就能找到人生的价值。 他指出了一条“人人皆可行仁,成圣”的道路。

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

也就是说,按照孔子的说法,只要我们学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 不过,孔子虽然说人人都可以践行仁义之道,都可能成为圣人,但他并没有轻易用“仁”来赞扬别人。 比如,他在评价弟子时,认为只有颜回才能永远仁慈,而其他人只是偶尔见到。 有人有事就问孔子,他的弟子是不是仁人。 他直接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仁慈。 那么为什么孔子说人人可以仁圣,却认为很多人不能称为仁呢?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

这是因为,主观上,人人都可以向往仁,但客观上,却未必能践行仁,尤其是“行仁所欲,达天下复仁”。 也就是说,要达到仁爱普天下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否足够,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是否允许。 所以,我们能否成为圣人,是一个个人与外部环境相辅相成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想学习成为圣人。 虽然这并不容易,但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既然我们知道学习儒家思想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么圣人到底是什么?

圣人是儒家学者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其出发点是成为君子。 所谓君子,原本就是指国王的儿子。 后来泛指贵族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对应社会底层的小人、普通人。 然而,孔子改变了这种以贵贱划分君子小人的做法。 他以德行和道德地位为标准,划定有德与不德的界限。

孔子提到,君子比喻义,小人比喻利。 他的意思是,君子的行为主要是合乎仁的,以及以仁为指导的各种行为规范。 小人可以说是以利为目的,其言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基本分界线。

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要有自知之明,反省自己,通过修身成就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而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始终恪守个人道德,不会鲁莽行事。

君子在与人交往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坚持正确的观点,讲究团结合作,决不会拉帮结派。

生活中,君子富有时不会狂妄,但仍会坦然地面对贫穷和危险。

君子在工作中,会因材施教,任人唯贤,但不会徇私舞弊,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另外,君子会仁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乐于助人,这就是成年的美妙之处。

孔子对君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孟子又对“圣人”进行了简洁准确的定义。 他说:“圣人是最仁慈、最有道德的人。” 简单地说,圣人就是践行仁爱、坚持仁义的人。 做事的人。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思想的核心

后来朱熹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他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综上所述,圣人有崇高的德行,有极高的才能,能够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人。

这样看来,普通人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可以更加自觉地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行仁成圣,最终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那么如果我们想成为圣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简单来说,就是内圣外王。 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儒家学术中内圣外王的内涵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但他在《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追求至善”。 ”。 这三个治世原则都考虑到了个人。 修身与政治纯洁的结合,与“内圣外王”的观点非常吻合。 同时,《大学》讲的是格物、学问、诚心、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八项”。 通俗地说,“内圣”就是修身养性,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德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

“三纲八目”描述了“大学”教育目标的目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可以看作是儒家“成人之道”原则和原则的全面拓展。

三纲中的“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的美德。 所谓“亲民”,就是教导人们革故鼎新、弃恶从善。 这里的“亲”是“新”的幌子,有创新的意思。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达到道德最完美的境界。 《大学》一文提到“为王止于仁,为臣止于敬,为子止于孝,为父止于慈,与民通行”。这个国家应该止步于信任。” 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意义。 详细解释。

“三纲”和“八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他们的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

古代的圣贤若想显明德行,得天下,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八项中的“治国”。 欲善治国,必先治好自己的家,即治好自己的家庭; 要想经营好家庭,首先要修好自己的品格,即修身养性; 要想修好自己的品格,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即正直的心。 正自己的心,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思想,即真诚; 要想真诚地尊重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先研究事物的原理和知识。 这就是对知识的追求; 如果你想探索事物的真相和知识,你必须亲自去实践,研究和了解事物,这就是对事物的考察。

另一方面,研究和认识事物,进而获得事物的原理和知识; 获得事物的道理和知识,才能有真诚的思想; 有真诚的思想,才能有正念。 有正念,才能修身养性; 培养品格。 你管好你的家庭,你就能管好你的家庭; 治好家,就能治好国家;治好家,就能治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就能天下太平。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

所谓“八项”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可分为“内部反思”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前四项“格物、知性、诚心、正心”属于“内省”,旨在通过内心修养、品格修养来提高自身的德性。 后三项,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治”,旨在通过德向外扩张、扩展,以仁德为内,成就外王。范围是家庭乃至世界。 成就。

在“内省”、“外治”、成人的过程中,“修养”是中心环节。 “内省”与“外治”之所以能够合二为一,是因为它们都是修身养德的方式。 修身成德的儒家君子成为“三纲八目”的主要实践者。 就“内省”与“外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修身”是通过“格物、求知、诚心、正心”最终完成的; 另一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通过“修身”来实现的。 因此,“修”成为连接“内省”和“外治”两个方面的枢纽。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修身”真的那么重要吗? 儒家强调“修身则家庭和,家和则治国,治国则平天下”。 难道修身就能齐家,齐家就能治国,治国就能平天下吗? 当然不是。 毕竟后者的内涵和外延显然要大于前者。 从前者推断后者自然是不合逻辑的。

事实上,前者只是“修和平之道”中后者的必要条件。 身体不修养,家庭就不可能和睦;身体不修养,家庭就不可能和谐; 家庭不和睦,就不可能治理国家;家庭不和睦,就不可能治理国家。 国家不治理,世界就不可能和平。 。 “修身”是“修气治平”的起点和关键。 这与《大学》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一切以修身为本”的要求完全一致。

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修身”之后,下一步就是改善家庭。 儒家非常重视“齐家”,即家庭内部的关系。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中,三伦是家庭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与政治密切相关。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说,只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影响群臣,你正在参与政治。 不是说必须当官才能参政吗? 在孔子看来,个人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从而影响他人和社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搞政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治家”问题可以视为属于儒家“治国”的范围。

因此,在讨论儒家社会政治思想时,可以将“齐家”纳入“治国”的范畴,一起讨论。 儒家思想在治国层面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以德治国”。 所谓以德为政,就是要利用自身良好品德的影响力来推动以礼为中心的政治事务。

这就要求当权者必须起带头作用。 在道德修养方面,首先要做到要求人民做到的事。 提倡以德治国,可以称为德治,这与西方的法治不同。 政治则截然不同。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明确提出了“以德为政”的思想。 他指出:“以德为政,犹如北极星,居其所,众星共享。”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以德执政,你就会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就像其他星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

然而,道德教育会对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家”本身的德行和德行。 中心和示范作用。 也就是说,上级做事正义,作为榜样,其他人就会效仿; 如果他做得不好,即使他以德行命令别人去做,别人也不会服从。 由此看来,“以德治国”是儒家对君臣等政治家提出的明确要求。

儒家政治思想的最终理想是建立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基本途径是君臣民的和谐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民是相互依存的。 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在治国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原因,并不是儒家要在整个政治过程中维护君臣的特殊利益,而是因为君臣在治政。 这个环节对于实现君臣民的和谐统一非常重要,甚至起主导作用。 《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将“君仁”与“陈忠”合称为处理君臣关系的“人义”之一,即做人的原则之一。伦理。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

这种人义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平天下”,这构成了儒家修气治平之道的最后一个环节。 用《礼记·礼运》的话来说,其理想境界是“天下一百姓”或“天下一家,中华一民”。 意思是天下如一家,万民如一个人。

由内圣、外王,建立大同社会。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既然我们了解了内圣外王的内涵,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呢?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服人”,以修身为出发点,然后齐家,再治理国家,最后实现平天下。 当然,这不是通过主观想象就能实现的,而必须通过了解人的感情、了解人的义、了解人的利益、熟悉人的问题才能实现。

正是这些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的待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忠恕精神和仁者情怀。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强者不仅没有资格、没有权利欺负弱者、剥削弱者,而且恰恰要求强者应该同情弱者、帮助弱者。 这一原则显然并不简单地符合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不符合“落后就要挨打”。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民族不会侵略外国,没有军国主义的文化“基因”。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以德服人”也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历尽磨难却又不断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

在对外关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基本追求,就是秉持“天下情怀”,不仅做到“强者不附弱,群众不掠夺”。少,富不欺贫,贵不骄”,还要能够“与邻为善”,“护弱禁暴”,“照顾大小” ”,就能达到“万国和睦”、“万国和睦”、“万国咸宁”、世界和平的理想境界。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核心思想主张_道家思想的核心

即使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我国仍然恪守儒家的“忠恕之规”或“互助之规”,强调人人平等,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为了世界和平,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努力进取。 国家不断勇往直前,从侧面就是儒家文化的指引。

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强调国家间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与和谐。 大国不仅不能袖手旁观、为所欲为,而且更应该为各国做出表率、见义勇为。 他们不应该掠夺弱者,而应该保护弱者并禁止暴力。 不是暴力而是和平,不是因分歧而冲突,而是求同存异。 基本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彰显了“一人中国、天下一家”的“仁爱之情”。

这些都彰显了儒学在当代的普遍意义。 它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为我们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行为举止的思想境界。 随着中华民族现代复兴,儒学的明天必将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