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心理学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思想对世界心理的影响

当今西方心理学中有四种极具影响力的力量和趋势。 第一种力量和思潮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第二种力量和思潮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三种力量和思潮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科学上,第四种力量和思潮被称为“后人文主义心理学”(Tanspersonal Psychology,又译“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上的第一、第二股力量和思潮与中国道教关系不大,而第三、第四股力量和思潮则与中国道教密切相关。

(一)人本心理学与道家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有两位主要代表:马斯洛(AH Maslow,1908-1970)和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 前者是理论上的,后者在实践中做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 两者都深受中国道教的影响。

1.马斯洛

马斯洛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心理学角度对人性的研究推向了顶峰。 他提出的自我实现、巅峰体验、最优心态等概念已成为常用概念。

马斯洛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自我实现”。 他多次表示,他的自我实现理念来自于中国道家的“无为”。 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最高层次,是人在主动适应环境时潜能的充分实现。

马斯洛晚年在谈论心理学的发展时提出“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奉献的对象”。 这是相当于“道”、“神”的概念。 他预言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神”为中心的第四种思潮。 当今心理学第四思潮的著名代言人肯·威尔伯(Ken Wilbur),除了“道”和“神”之外,用“精神”一词涵盖了不同文化不同程度认知的宇宙起源,以及“天”、“理”、“婆罗门”、“凯瑟”、“安拉”、“湿婆”、“阿顿”等。

马斯洛的《科学心理学》是一本具有极高理论价值的专着。 他指出,传统科学具有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它看重西方而不是整个世界,不知道自己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产物。 它使我们难以吸收其他文化的智慧并限制了我们的理解。 尤其是在研究人时,传统科学显示出局限性。 他大胆提出“道家科学”的概念,突破了西方科学世界观的局限性。 科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在关注问题重要性的同时可以逐渐提高准确性。 有学者认为,马斯洛心理学是一场库恩式革命,用新的科学模型取代了旧模型。

2.罗杰斯

罗杰斯是著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鼻祖。 这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包括现在在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心理咨询师经常遵循和采用的方法之一。 一。 罗杰斯在其主要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 例如,他在《存在之道》中说:“我最喜欢的,也是概括我许多更深层次信仰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爱安静’。”义者,我无为,则民富;我无欲,则民朴。”

罗杰斯的待遇正是如此。 在治疗过程中,他强调不干涉来访者,与来访者真诚一致,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来访者“共情”。

(2)后人类心理学与道教

由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荣格经常被归类为后人文主义心理学。 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人性的最高层面,从心理学的角度,从最大限度地提高准确性和可验证性的角度来研究宗教和灵性。

荣格早年追踪弗洛伊德,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理查德·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国著名汉学家,中文名“卫礼贤”。 189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 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晚清学者劳乃宣关系密切。 翻译《周易》、《太乙金华宗旨》在德国出版。

当荣格读到理查德·威廉翻译的《太乙金花的目的》时,正是他与弗洛伊德分手、陷入孤独和迷茫的时候。 这本书震惊了荣格,他看到了道家思想的深度。 后来,他与理查德·威廉合着了《金花的秘密》。 本书从西方心理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道家修行。 晚年以精神分析和道家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是以“无意识”状态存在的。 内丹中的“识神”对应的是“意识”。 无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 修炼就是将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发挥无意识的巨大能量。 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了一些路径和方法。

(三)海灵格的家庭制度安排疗法与道教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一位德国心理治疗师,也是“家庭系统调整”的创始人。 他是一位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了精神分析、格式塔疗法、原始疗法沟通分析等心理训练。 他的“家族系统安排”让代表在办案时进入家族系统中各自的位置,代表在过程中往往能体会到委托人的感受。 方法就是创造一个“道”能够发挥作用的氛围和环境。 家庭制度安排因其有效性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特别是在中国。 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受到道教的影响。 家庭制度的安排体现了“道的力量和中国老子的智慧”。

(4) 森田疗法与日本道教

森田疗法是由日本杰医科大学森田增真教授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 它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 它在中国也很流行,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可以与精神分析疗法和行为疗法相比较。 它主要来源于中国道教,强调“顺其自然,为所欲为”。 它要求患者完整地接受症状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麻烦和焦虑,而不是抗拒或逃避。 同时,发挥“求生欲”,积极行动,有症状、有忧虑地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接受症状并“像健康人一样做,你就会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心理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心理学也很重要。 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是由中国整体心理学研究院发起并主办的论坛。 首届论坛于201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论坛于2011年在桂林举办。在天台山桐柏宫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主题为“心理学与道教”,主要围绕围绕两个主要问题: 1、心理学如何从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 2、探索人体、心灵、灵魂的融合。 据了解,此前中国大陆从未举办过这样的论坛。

在研究方面,中国心理学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书籍。 尤其是申河勇的精神分析与道家研究,以及徐金生的整体心理学与道家研究。 徐金生教授的《整体心理学·心通工作坊》大量运用了道家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来进行人的调节。

3. 整体心理学与道家思想

这里的“整体心理学”特指许金生提出的心理学研究体系概念,主要指一种开放的、终极的、最具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和认识人的态度。 整体心理学认为,道家的“道”概念极其深刻和丰富。 “道”是宇宙万物永恒的本源。 能明白并遵循的人,就是得道的人。

整体心理学有一个核心理论、方法和技术,那就是心理沟通。 就人的行为而言,明心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需要明心。 “道法自然”是道教的最高法则。 作为一个求道、悟道的人,怎样才能体现这个最高的道理呢? 整体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方法,那就是“心灵沟通”。 学习了解心灵,是通向道家的直接途径。 在操作层面,“心意相通”是通过“三个黄金要素”来实现的:1、清晰自我;2、自我认知。 2、同理心的体验; 3、行动有效。

同心分为狭义同心和广义同心。 狭义上讲,是指一个活人与另一个活人之间的交流。 从广义上讲,它是指生者与死者之间以及其他生物、生命形式和自然之间的交流。 从狭义上讲,同理心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过换位思考的经验,清楚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采取适当的行动。 从广义上讲,人们在做其他事情时,首先需要了解自己,通过共情体验了解环境或物体,从而采取适当的行动。 整体心理学理解,这是道家思想在人类行为层面的自然意义。

上一篇上一篇:山西吕祖庙上梁

下一篇下一篇:恩师郭高一羽化二十年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