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教作品有哪些

道家经典

《周易神通气》、《太平经》的出现,以及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团体的出现,都是道教形成的标志。

《易经·沉同其》是最早的炼丹理论,被后人称为“炼丹王”。 是之前炼制丹液技术的总结。 “神通气”是指将乙血、黄老、罗火合而为一:太乙的性情与自身的性情一致;太乙的性情与自己的性情一致; 罗火的事情,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黄老的研究是可比较、可对照的; 三道从一,各有各的道。 本书为汉代黄老派方士魏伯阳所著。 讲述了炼丹器具的配制、药物的种类和用量、火候的调整、药物的反应过程或制成后的服用方法,以及所产生的效果等。详细阐述了丹药的反应原理和控热方法,为后人奉为指南。

《周易神通气》也是汉代学者对炼丹过程的描述,是易学与炼丹术结合的产物。 还将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越体纳甲说”,因此该学说在易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如果我们从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通气》,我们用阴阳变化的理论来解释丹药的形成原理,我们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控制炉火的原理。 例如,《周易神通气》开头说:“干坤之门,诸卦之母,岭与旷阔,谷之轴,雌雄四卦,被视为枷锁和战车,颠覆阴阳之道,就像工作一样。车夫拥有野蛮人的头衔,绳索准确,他在中心控制外部。数字在规则和历法。月有五六个月。经纬托付于太阳,合为六十。刚柔有外,内有内。”乾坤看离与后者所说的“六十”中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用来解释炼丹的整个过程的。 六十四卦中,以乾坤坎离为四基本卦,是丹药(乾坤坎离)形成的基础。 它是一个炉鼎,上鼎为干,下鼎为坤,取天地符号。 坎离是指药物,坎是铅,离是汞; 或坎为水,离为火; 火是指药物的蒸馏,水是指药物的熔化成液体。 干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 鼎上为阳,鼎下为阴; 水银为阳,铅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鼎炉、药物,皆是按阴阳规律而制。 尤其是“雌雄四卦,以为阴阳之道,或颠覆阴阳之道”之说,说明丹药炼制过程也必须按照上升来控制。以及自然界阴阳力量的衰落。 热。

“精卫侍日”表示三十天内分配剩余的六十卦,每日两卦; “刚柔并济,既表又内”,说明了阴阳属性的互补与制约。 《周易·申同其》特别强调坎、离二卦的作用,还明确指出“易为坎离”,用坎离来谈论阴阳的变化。 这种说法并不违反《周易》中的阴阳变化原理和炼火原理。 。 炼丹的过程涉及到药物和水火的变化。 铅属阴,遇火熔化成白色液体; 水银属阳,遇火升华; 水为阴,火为阳,合为一。 炼成丹药,称为“易曰坎离”。

《易经·申通器》中的“月提那甲说”解释说,炼丹的温度要根据每月月亮的盈亏来调整。 但火有两种,慢火和猛火。 减少木炭是文火,加木炭是猛火; 一个月之内,上半月用文火,下半月用猛火。 一年之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猛火。 需要炼丹术根据自然界阴阳之力的盛衰来控制火的温度。

《神通气》中有三种“纳甲说”,解释了炼丹、运火的过程,故称“月身纳甲说”。

第一个是六十卦纳甲论,将一个月分为六十昼夜,用六卦,每天早晚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用月亮的盈亏来说明一个月的用火,用坎、离二卦代表日月,用其余六卦来说明一个月的用火情况。代表月亮盈亏的过程。 八卦也与天干地支相配。

第三种是十二新闻卦说。 十二新闻卦是用十二卦(符、临、太、大督、传、干、解、盾、卜、关、沛、坤)来代表阴阳二气。 的兴衰。

《申通气》用这十二卦配合天干十二条法则来解释一个月或一年用火的过程; 又用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解释铅与汞受热转化为金丹的反应。 过程。

阴阳五行学说是汉代思想的支柱,所以在《沉同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以及道教的要素、阴阳五行学说。元素和儒家思想。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 太平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汉书》记载,西汉称帝时,齐人甘仲恪撰有《天官礼宝元太平经》。

《太平经》制作于东汉安、舜年间。 是于吉等人所著。 后来在桓帝时期由项楷进献给朝廷。 原经有一百七十卷,今道藏仅存五卷。 共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是振兴国家、延年益寿。 讲的是“气”养长寿,这是生命存在和长寿的方法。 ”天、地、人之分,神受于天,精受于地,气受于中,三者合一,故神随气行,精受于中。中,三者相辅相治,故人欲长寿,当爱气,敬神,“精也重要。”可见“精、气、神”是三者之主。 《太平经潮人部》云:“人有躯体,与精神相一致。 形为死之主体,神为生之主体。 常和则善,不则则恶; “无灵则死,有灵则死。”生命,合而为一,可以永存。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中得到了新的发展,“精、气、神”的本质与人类的行为和人体密切相关。 但“神”有善恶、善恶,人体之神亦如此; 因为精神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善恶,它与自然、命运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人的行为性质也可以导致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精神可以进出身体。 它还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征,并以人格神的精神来表现。

其实,人体中有所谓的“人体神”、“身体神”、“五脏神”。 四国之神被称为“监督神”,他是监督人们行为错误的神。 这种神在《太平经》中被称为“六命神”,证明了人体五脏六腑之神也有督导过失的功能(即所谓“你知我知”)。 “知道”的意思)。

五脏神“心、肝、脾、肺、肾”,对应了《太平经》中追求形神不朽的论述。 俗话说“神行,神随人愿,神顾其过失”。 此讨论是根据; 又包括“守神”、“带神”、“还神”三种。 保守神有两层含义:

1、保存体内已有的精神,以免丢失或游离于体外。

2、观神可以防止邪灵扰乱身体。

“敬神”就是防止体外的邪灵侵入居民。

“还神”的对象,是在体内但暂时游走在体外的神灵。 通过还神之法,使神气回归人体,顺应体形,从而达到祛病成仙的目的。 这种方法注重“思”。 思神时,应将这些神像悬挂在静室中冥想,佩带符咒,吞食炼金书籍。

《太平经》中的“承”概念也是道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解释了人们行为的后果; 因为一个人行善,就会有恶报;如果他作恶,就会有善报。 这个问题被《太平经》认为是“轴承”造成的。 “传承”是指一个人今生的经历受到前人行为的影响,而他今生的行为也会给后人带来福祉; 继承的人是在前的,承受的人是在后的。 《解石策数决》云:“有责任,是告诫人们为子孙后代做好事,免遭负累之祸。我若能行善而得道,亦能免于祸患。”被负担。”

庄子

道教经典。 为周朝庄周所写。 又名《南华经》,全书三十三章,多用寓言来阐释哲学,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 如“跟歇”、“心斋”、“坐忘”、“元都信经”、“吹气吐旧纳新”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列子

道教经典。 为周烈玉口而作。 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共八章。 以《知虚》、《天涯》等思想家为基础,其目的与《老子》、《庄子》相同。 书中的许多论述都与气功养生有关,受到后世气功人士的重视。

尹福井

道教经典。 相传为黄帝所著。 全称是《黄帝阴符经》中的一篇文章。 此书自唐代李全公开传播以来,一直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 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经历来注释它。 现已有40多个注释版本。 书中的一些论述对于气功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黄廷敬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 书有《皇庭内景》、《皇庭外景》、《皇庭中景》三类,各一卷。 《内经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经经》成书于东晋时期,《中经经》成书于南北朝前后。 它是在《内经》、《外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 《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理论,源于《太平经》中的“三元合一”理论。 黄庭指的是上丹田,指体内的大脑,是诸神之主; 中黄庭指的是中丹田,指体内的心,是五脏六腑的根本; 下黄庭指下丹田,指肚脐下的关元穴。 它是阴阳的门户,精气的命脉。 只要你参禅黄庭,按照佛法修炼丹田,就能固精益气,长生不老。 三部经典的具体方法各有不同。

抱朴子内篇

道家道教经典。 二十卷。 东晋葛洪撰。 第二本书包括道家理论、仙方、鬼怪化身、养生长寿等内容,是一本道教、道教的综合著作。 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的理论,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种内炼养生的方法。 其中,与气功有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对素》、《执礼》、《食志》、《杂应》、《地真》等篇章中。 明代出版的《抱朴子内篇》末有一卷,名为《别志》,专门指导讲老故事。 是气功专篇,很有参考价值。

清净经

道教经典。 全称是《太上老君妙太平经》。 一卷。 唐代作品,作者不详。 此经以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为基础,认为人若能静,就能得道,就能长久活在世间。 获得宁静的唯一方法是观照空性。

心经

道教经典。 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心经》。 一卷。 唐代作品。 无作者。 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随心”。 只有从清心、静心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田吉井

道教经典。 又称《银符天极经》。 一卷。 唐代作品,作者不详。 此经是为阐述《印符经》而写的。

上一篇上一篇:道家思想

下一篇下一篇:道教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