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家管理思想综述

道家管理思想综述

摘要:在梳理道家治国著作的基础上,提出道家管理心理学的六个主要方面:“无为”的管理原则、辩证的管理策略、清净自足的领导品质、注重识人的人力资源。 资源理论,善用人群智慧的决策思想,抓住机遇的时间管理意识。

关键词:《老子》、管理心理学、道家思想。

1 简介

古代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宝贵内容。 就古代而言,《老子》及后来的道教经典被视为经典,统治者非常注重向其学习治理技术。 每当战事平息,“静”“无为”的道家管理智慧就显得格外受人看重。 道家管理心理学已深深融入中国古代管理智慧之中,是其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

对于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先秦时期的老子管理思想,先秦以后的研究相对薄弱。 如何准确把握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认为,道家管理心理学侧重于道教(道教)对如何治理国家的阐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先秦时期是道家管理心理学的奠基时期。 老、庄是先秦道教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出了“无为”的最高管理原则,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内容构成了独特的管理策略。 此外,还从领导心理学和人性管理心理学方面提出了基本的思想观点。 汉魏时期是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时期。 与先秦时期相比,汉魏道家对人的管理心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时间等相关管理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这一时期的道家经典《淮南子》和道家经典《太平经》《抱朴子》等也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汉魏以后,除道家外,道家作为主要学术流派,并没有形成独立而强大的社会思潮,也没有产生任何属于该流派的伟大思想家和学者。 在道教著作中,提倡治病长生之法成为主要内容。 但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并没有被湮没,而是余韵犹存,并与儒家、兵家、法家管理思想进一步融合。 唐宋明清统治者的治理策略中都包含了道家管理心理学的运用。 。

2 道教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方面

从先秦到明清,道家管理心理学思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无为”的管理原则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万物形成的终极根源。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重要属性,并不意味着无为。 人类必须效法天道。 对于管理者而言,“无为”是指人们顺应自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 道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的管理效果。

“无为”的管理心理学意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无为”可以减少管理层的心理阻力。 只有“无为”,下属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管理要求,避免引起反感。 老子认为,你以智慧征服世界,别人也会以智慧回应; 如果你以实力为出发点,别人就会以实力回应。 “当智慧到来时,就会出现极大的虚伪。” (《老子·十八回》)。

其次,“无为”可以减少冲突。 道家认为,过度的利益诱惑会导致相互争斗。 管理者既要满足下属的合理需求,又要防止贪婪造成的损害。 老子主张“圣人有腹无目”(《老子十二章》),提倡简朴生活,反对追求声色之乐。 管理者“无为”、“寡欲”,即不提供过多的福利,才会有利于管理。

第三,“无为”在于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避免管理者的主观干扰。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六十章》)。 组织架构建立后,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作用。 管理者应适当超然,避免主观、武断决策,不干预日常管理工作。 俗话说:“成事后,人称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也讲过“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只是一种领导方法的思想。 道家“无为”是以“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

2.2 辩证管理策略

道家辩证思想非常丰富。 有与无并存,退为进之基础,欲夺为古代经营策略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提出了有与无的思想。 其曰:“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四十回》)。 道家“有与无相生”的思想受到现代管理研究者的重视。 “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可以帮助理解企业管理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有”可以理解为硬件设施,“无”可以理解为企业中的软件,包括思想、精神、文化等。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从中得到启发,主张重视企业文化,强调“无形的比有形的更重要”。

道教主张以“退”为策略,取得最后的胜利。 老子说:“军事上有句话:‘不敢为主人做客,但敢进一寸退一尺’。” (《老子六十九章》)。 道家的“闭关”并不是坐以待毙。 撤退的目的是伺机而动,避其锋芒,然后寻找战机。 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采取措施。

“欲夺礼”是老子所提倡的策略。 《老子》第三十六章说:“欲灭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废则必强,欲夺则必强”。它,你必须坚定地给它。” 马基雅维利阴谋虽然不足以作为教训,但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策略。

2.3 纯洁、自足的领导品质

道教注重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慈悲、节俭、让步是道家的三宝。 《老子》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之以护。其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悲节俭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吹嘘自己仁慈、节俭,也可能会鼓吹这一点。 老子“少私欲、少欲”的思想对后世统治者起到了说服作用。 唐代魏征在给唐太宗的“十思”报告中,提出了君臣应注意的十个方面。 这十个方面蕴藏着道教清净自守的思想内涵。

道教历来主张重民、爱民。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常无忧,以民心为心”。 老子所崇敬的是没有私心、关注民心民意的圣人。 《鲁春秋》“从民”篇认为,“诸王先顺民心,故得名”。 《太平经》的作者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1]

道家主张领导者既要认识别人,又要认识自己。 《老子》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智。” 道教还主张领导者要沉稳、安静、保持清醒的头脑。 面对成绩,领导者必须克服骄傲情绪,避免骄傲自满:“不因结果而骄傲,不为结果而攻击,有结果时不骄傲”(《老子》第 30 章”)。

因时因势而变,是管理上的权变思想,也是对领导者的道家品质要求。 老子以水为喻,提出了因势而变的思想:“上者如水……行之则善”(《老子第八章》)。 《吕氏春秋》载有“归隐”篇,首次将“因”置于重要地位,并首次对其进行系统论述。

在处理君臣关系时,道家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 《老子》第三十九章指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互依存,“上者为本,上者为本”。 《淮南子》主张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君臣为同志”(《说》)。 原版道家经典《太平经》就有“一心同力”的主张[1]。 唐代贞观统治集团主张领导者清廉,这样才能获得下属的支持和支持。 “廉洁就是没有第二意”(《贞观政治家·廉洁》)。 明代朱元璋把“与臣为一,齐心协力”[2]视为成就天下的成功经验。

2.4 注重认识人的人力资源理论

道家不仅指出“知人者智”(《老子·三十三章》),而且总结了知人的方法。 庄子曾借孔子之口提出观察人的“九象”,讲到了知人的九法。 据此,《鲁春秋》提出了“八观六验”和“六情四隐”的识人之法。 这是对先秦时期识人之法最全面的总结。 《淮南子》的命题与《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六验”识人之法基本一致,但省略了一些考察的内容。 《淮南子》选取“贵”、“富”、“穷”、“*”、“穷”五种情况进行观察。 “六考”除了“守”、“留”之外,还考察“稳”、“特”、“志”的品质特征。 魏征向唐太宗陈述的知人之法,基本沿用了《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只是省略了“通则:观察他人的礼仪”的内容。和“通过倾听观察他人的行为”2项。

道家认为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是谦虚的。 “善用人者,必不如人”(《老子六十八章》)。 道教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人的不同特点,根据人的不同才能、特长任人唯贤。 老子提出了“不抛弃人”的思想:“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不抛弃人;总是善于救物,所以不抛弃物”(《老子·二十七章》) )。 《淮南子》进一步提出了“因材施教”、“人因宜人”(《诸术训》)的用人原则。 《太平经》在回答如何用人问题时,提出了“求贤而后服”的用人原则。

2.5 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进行决策

决策是管理过程的关键部分。 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在专制制度下,国家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君主手中。 为了确保决策正确,必须听取多方意见。 先秦道家主张领导者不能自以为是,不能狂妄自满。 “不自见,则明;不自以为,则明;不自断,则成功;不自傲,则明”。会坚强的。” (《老子》二十二篇)。这个思想隐含着听取大家意见的思想。《老子》第四十七章说:“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足矣,足矣。” 不窥窗外,可见天道。”《淮南子》对此作出了新的解释,指出善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实现“知天下”目的的手段。 ”和“见天道”……所以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足不出户就能知天道。” (《竹书训》)。 《太平经》注重沟通民情。 把深入人心作为“和平”的考验之一,作者还建议设置类似于现在的“意见箱”的“印章”,作为信息沟通的渠道。 在管理上,《太平经》主张“上谏、下谏”[1]君受谏,群臣直言。 这在贞观统治集团的治理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明朝朱元璋称赞唐太宗“臣服,听从谏言”,同时希望大臣们“忠于谏言”[3]。

2.6 时间管理意识,抓住机遇

先秦道家主张因势而变,“上善若水……适时而动”(《老子·八章》)。 并且对于时间的价值也有一定的论述,“人生,天地之隙,如白马过境,只是突然”。 (《庄子之北游》)。 《鲁氏春秋》认为,光阴一去不复返,事情的成功就在于做对的事情。 上面写着:“天堂不再与你同在,但时间很快就会留下来。如果你不能做两件事,你就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做事。” 《吕氏春秋》也将时间与成功事物的难易联系起来,“事物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知其时辰”。 (《吕氏春秋·小杏兰·守石》)。

汉魏时期的道家著作中,对时间的价值有一定的论述,非常注重把握时机。 《列子》认为,凡事按时则兴,失则则毁。 “得时者兴,失时者亡。” (《天府篇》)。 汉魏道教在讨论中也涉及到许多时间管理方法。 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重要的事情。 《列子》曰:“治大者不能治小,成大者不能治小”。 (《羊朱篇》)。 二是寻找提高效率的机会。 “抱朴子”提出丰富生活,“终日食不果腹”,废除斗鸡斗狗、打猎游戏、迎送等与活动目的无关的内容。 .,并专注于目标活动。 上面写着:“食不果腹可以过一整天,一寸阴凉也不能放弃努力……放弃打猎的游戏,改正坐的懒惰。”并在白天睡觉。” (《抱朴子·外篇·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