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名周,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人,以谥为氏。楚悼王时,楚国公族众多,财政匮乏,于是吴起实现改革(见吴起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变法),把那些领中华名奉不干事的闲官、散官裁汰一批,实行减政,对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人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为了使被贬为庶民的贵族后裔不致联合作乱,吴起下令将他们疏散到边陲地区,让他们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子的祖辈也在其中。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失去庇护,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联合起来追杀他,他抱着悼王的尸体被射死。但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为伤害了悼王的尸体而犯了夷宗大罪,有七十余家被诛灭,庄子的父祖辈为了躲避此罪而越境迁居到宋国蒙地,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落魄为平民。庄子就出生在宋国,因而从小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中,物质生活匮乏,而且幼小的心灵也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因此,他性格内向,但他天资聪颖,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这是庄子成为思想家,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庄子长大后,由于是落魄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继承的田产,只好靠手工业为生。他心灵手巧,会织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手工行业十分精通。因此他做过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但是,庄子在手工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各体道”,种物质的属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进入“直观载了许多手工业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思索。比“道不可言”的精神境界和哲学境界。
因此《庄子》一书中就记录,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木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验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庄子》中还很多,大都是借别人之名抒庄子情怀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也不乏直观的想象和逻辑的推理。这种悉心于技艺的经验体会成了庄子哲学思想逻辑展开的不竭源泉。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也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相反对,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贏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如他的朋友惠子。
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家,外交家,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但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庄子妻般的例证。因此在私学盛行的战国中期,庄子肯定有不少的学生和崇拜子死的时候,惠施作为退休宰相亲自参加吊唁活动,又是二人关系非同一寡欲,清高自守,沉思默想,著述不辍的学术研究生活。
者。所以庄子仍不是一隐了之,而是在退隐理论的指导下,过着一种恬淡庄子为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这是令人赞叹的。除此之外,他在《庄子》一书中的思想也是独树一帜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为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在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另外,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独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他的名篇有《逍遥游》晋“黄老”并称转而为“老庄”并称,老庄之学在魏晋玄学中扮演了一庄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汉、魏种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庄子》以其汪洋在精神世界。
恣肆、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