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社】网络国学课
点击收听→杨鹏老师《道德经》
苏轼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吸收了儒释道三种思想,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三者是相通的。 他将三者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令后人钦佩和敬佩的独特生命形式。
儒家·坚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基因,《圣贤书》培育了他们的思想基础。 苏轼信奉儒家仁民、爱物、治世利民的政治理想。 他说自己年轻时“喜爱贾谊、卢植(西汉著名儒家)之书”。 小时候,母亲程给他读过《后汉书·范庞传》。 萧东坡听后,决心学习东汉名士范庞的勇敢和正直精神。
考取仕入仕后,他立志要出人头地。 在政府里,他锐意改革政府,敢于发声。 他坚持自己的政见,反对新党王安石新法,但也反对全盘否定旧党司马光新法。 在担任地方官员时,要勤勉政事,为当地人民办实事,造福当地人民。
苏轼具有仁民爱物的儒家精神。 他性情温和,内心明亮。 他自言自语道:“我在上可以陪伴玉皇大帝,在下可以陪伴北天院的乞丐。” “我眼前的世界上没有坏人。” 对尘世有热爱,对人类生活有积极的态度。
另一方面,东坡“充满了不合时宜”,这也是由于他的正义感。 因此,他不能容忍政治弊端,勇于批判社会现实。 比如他在《吴中天府谈》中写道:“今官要钱不要米,从西北万里招收羌子弟。贡黄满族百姓受苦更甚,不如做一条河”。叔叔的妻子。”
敢于为人民发声、批判时弊,植根于儒家大义凛然、矢志除恶的精神。
道教·洒脱
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 他一生两次遭受严重的政治迫害。 曾四十五岁时,因五台诗案被贬黄州。 59岁曾被贬惠州,后又贬儋州。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积极参与世界、利用世界的挫败感,让他向内寻找精神的慰藉。 道家思想无疑是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苏轼是四川人,李白也曾短暂居住在蜀地。 巴蜀地区道教气息浓厚,并不像儒家那样一味正气。 少年时拜道士张易简为师。 小时候,我喜欢读《庄子》。 我曾说过:“昔日见之,无法言表,今见庄子,深得我心”。
道家注重自然,将儒家的视野从社会生活延伸到浩瀚宇宙,让灵魂徜徉在天地万物之中。
苏轼吸收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基本思想。 他曾在诗中写道:“我可以在烟雨下度过一生”、“回去时,既无风雨,也无阳光”。 即使面对逆境、别无选择,也要保持心态平静,坦然面对,顺其自然。
人生有许多不同的道路。 面对不幸的遭遇,苏轼能够用道家思想进行自我调节和解脱。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死者(水)如此,而未过;盈亏(月)如此,而兵不盈亏。盖江之变,则天地不能片刻;若以不变之观,则物我皆无穷无尽,何可羡慕!”
它用庄子的相对论突破生命的有限概念,将境界拓展到宇宙万物的无限时空——无需感伤这个世界的短暂,也无需利用以自己的生命为衡量标准。 纵观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也没有短暂。 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质上与万物同化。
这种超然的自由自在,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微笑面对生活。
佛·和谐
苏轼不是佛教徒,但他与佛教弟子交往密切。 他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也促使他向佛教思想寻求精神庇护。
东坡曾在诗中写道:“吾为修士,三生积精,中途失一念,受罚一百年。” (《南华寺》)可见他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东坡学禅不仅仅是讲佛法或学习佛规戒律,而是要深入融入生活,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融为一体,增加思想厚度,升华人生境界。
“人生处处皆知,应如飞龙踏雪踏泥”(《河子渑池乡愁》),“人生如梦,一瓶还江月”(《念奴娇· 《赤壁乡愁》),其诗意揭示了佛教一切皆虚的思想。 有时想想,人生如梦,世间的苦难不足以困扰我。 我不妨保持平常心,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
东坡曾在《答毕中举》中说:“学佛的老人,会在寂静中获得开悟。寂静如懒惰,开悟如放手。学者未必能达到所期望的,但先得其所欲。” ,无害。”他吸收了佛教有益于生命的思想,向往生活中“静”“达”的境界,摆脱了偏执,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
苏轼的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爱物爱、济世平和的精神,道家顺应自然、超凡脱俗的思想和佛教保持平常心的精神境界。 它有儒家的执着,道家的自由自在,佛教的圆融。 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执着,承担世俗事务,而且能够逃避尘世,不迷恋世俗。 即使在逆境中,他仍能保持乐观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浓厚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熟形态是儒释道的相互融合。 苏轼之所以风韵万年,就在于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道佛思想,将三家的精神资源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范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化身,为后人所推崇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