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士
“人”是老子道的最基本切入点
从老子的传道,到黄老、老庄之学的兴起,无论是探讨治国之学,还是树立理想人格,一般都离不开清静自我的思想。 -保存。 老子在《道》中主要阐述了三个要点:道教与万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核心要素是人。 人是道概念的阐释者,是道在世间的典型代表; 人是黄老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也是老庄哲学的最终归宿。
老子(资料图)
因此,老子三方面的学说中,都以人文视角作为最基本的切入点。 庄子曾提出“道通为一”的概念,“万物”与“一”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人的角色上。
老子将道视为玄妙世界的本源,提出美与恶、善与恶、善与恶、难与易、优劣等相互补充又相互转化的概念,试图解释道的本质。道在世界上的二元性和客观性。 但道体毕竟需要从人的主观意识中认识,所以道的阴阳显现自然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主动认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观点和过程。 老子提出,只有通过“虚之极,静而笃……各归其本,归本谓之宁静,谓之返生”的方法,才能体验到美。并用“道”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老子希望人人都能得道,希望人人都能在礼乐解体的时代找到自己的精神和物质归属。 因此,他在阐述如何充分发挥道的作用时,提出以“德”作为人间的回应。
老子的思想离不开“人本主义”的起点和终点(资料图)
道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德是人间道的体现。 德是道的功能和特征。 道与德是相通的。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小国少民的时代,让人民安享晚年,让社会不与世界竞争。 之所以出现礼乐崩塌的社会现象,正是因为人们丧失了德性。 每个人都在争夺自己的欲望,失去了安静、自保、少自私、忍辱的美德的真实性。 废除大道的社会现状。
因此,老子的思想和言论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道与道德的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与“仁”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密不可分的。 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时代,人类精神逐渐从原始宗教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是以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态度认识自然的新时代。 开始。 老子理论中的人文思想并没有完全脱离原始宗教中的“天”概念,而是通过道化将超越人意志的“天”转化为人能主动认识和利用的东西。 为己服务的“天”,最终实现命运神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也是道教与道教相融的最高追求。
杨朱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老子的思想结构归根到底是探讨天与人、道与道德的关系。 源于老子学说的以人为本的“养己”思想,为杨朱学派所弘扬。
杨朱学派弘扬老子学说(资料图)
孟子曾断章取义地批评杨朱“拔一根毫毛,以利天下”。 话虽有偏颇,但也从反面说明了杨朱一党珍视自我。
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杨朱很可能是一位活跃于战国初期的学者。 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老子时代更加动荡,人们更关心如何生存和保存自己。 尽管莫第和杨朱当时分别提出了“兼爱”和“贵己”两种理论,但都是从关心人的根本出发点出发的。
在杨朱与学生孟孙阳的问答环节中,杨朱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贵己”思想,认为为了实现世界和平,每个人都需要爱自己,而不是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而做有害的事情。 关于你身体的事情。 如果每个人都能爱自己,世界上就没有互相伤害了。 同时,杨朱还提出了每个人都应该服从命运的想法。 活着的人应该做活着的人应该做的事,老人不应该害怕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生命的自然现象。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万物皆然。 因此,在杨朱看来,人人都爱自己,这是人类应有的精神,是人类本能的作用,也是人类生存在这个社会的道的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
杨朱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不属于某些学术观点所认为的消极思想。 杨朱虽然代表了隐士阶层的社会思潮,但他所强调的人人爱惜自己的思想和反对利用社会制度危害自然和人类的理想,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杨朱的思想继承了老子,对庄子后来的“幸福”生活具有较大的启蒙意义。
庄子的幸福是人文主义的终极追求
关于庄子的人生理想,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 当楚国使者拿着一千块黄金邀请庄子做官时,庄子已经穷得吃不上饭了,他回答说,他宁愿做一条自由的鳖鱼,也不愿因为贪图荣华而让自己的身体受苦。财富。 限制。 一旦你为自己在世上的名誉所累,一旦你被自己的欲望所纠缠,从表面上看,你只是失去了在场上自由的快乐。 如果回到杨朱的教义,就会得到因名利害自己的结果,再回到老子的理论,就会演变成与其背道而驰的悲惨结局。
庄子(资料图)
因此,庄子对自己生命的向往,实际上是出于对自我和人文主义的终极追求。 在庄子的哲学思辨中,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是实现了人从精神到物质的超越。 庄子关于万物平等、超生死、存性的哲学主张,几乎全部被后世道家所保存,为世世代代所崇拜。 这恰恰说明了庄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 庄子对社会虚荣扰乱人心的悲愤,成为后世修行者毕生致力于改变的社会现状。 庄子尤其反对仁义之说。 在他看来,能够保持更加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才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人生真谛。
因此,庄子所讨论的问题又回到了老子思想的三个主题,即道与万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论与实践的关系。 当然,核心问题仍然是人的自我概念,即人文主义。
庄子虽然讲了很多“狂”,但庄子自然知道长寿是不可能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想要实现幸福生活,首先要有“无限”,要有大胸怀、远见; 其次,要有“化”,坤化鹏,物化心,人化道。 “化”字的含义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能力抓住属于自己的人生机遇,将自己已经足够的能力彻底进化到自己的自由状态。 这里所说的机缘,就是庄子希望转化为的“道”。 同样,庄子也不是消极的,他只是比世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后世道教在老子、杨朱、庄子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不仅追求逍遥的神仙境界,而且强调通过修身之术重视有形的身体。 对人性的珍惜无非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 这是多年来被道教视为瑰宝的终极命题。 而这两点就可以追溯到先秦道教的终极源头。 人离不开道,道离不开人。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确实又回到了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