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虽然从外表上看是密不可分的,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秦汉以前,道家和儒家根本不是不同的学派。 事实上,数百家思想流派都起源于道教。 ,“道”这个概念只是代表古代传统文化的总称。 儒道的分离,以及诸子百家的分离,是从战国末年到秦汉时期发生的,特别是司马谈《六家要义论》的观念提出之后。汉初时期。 传统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道教创始人:老子(肖像)
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了道教的学术思想,并以此与佛教相抗衡,道教与道教之间难以区分。 唐宋以后,儒家斥佛、老家,使道教变得不公正。 事实上,秦汉以前的道教学术思想继承了伏羲、黄帝三代以上的学术传统。 它属于《易经》的原始思想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 汉魏以后的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内容为核心,从《尚书》中收集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学教义和民间传说信仰,形成神秘的宗教思想。 现在,为了描述方便,将两者混为一谈,并区分它们的重要定义,以便大家能够轻松理解。
“道教”和“道教”等术语经常被乱用。 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词指的是许多不同的事物,并且被混为一谈。 有些人仍然主张将两者等同。 然而,如果我们把道教理解为老庄创立并在魏晋时期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把道教理解为汉代逐渐形成并在后来多方面发展和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家在理论上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大量因素,甚至以老子为领袖,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道家理论也不能等同于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对神灵、信徒和组织的崇拜和信仰,以及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活动。 其主要教派传承大致清晰。 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道教的演变及其代表人物在阐释时应是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以后道教的传承和演变,仍显得模糊难解,但对历代都有重要的启示。 然而,学者文人的影响仍然依稀可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是指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家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难以描述。 我举个例子:老庄没有提到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 不能算是老庄思想的合理延伸。 甚至可以说,并不违背自然之道。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学者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源很早。 相传,轩辕皇帝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的道家学说第一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 老子在他的《老子》(《道德经》)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庄周、烈欲寇、惠施等人。 道教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其创始人,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有物混杂,先于天地而生。小哈!了哈!独立不变,可以为天地之母。不知其名,故我”。谓之道”(《老子》第二章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让百姓从秦朝的严酷统治中得到了休养生息。 史称其为文景之治。 后来,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被后来的皇帝所采纳。 道教从此成为一种非主流思想。 道教虽然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融合道家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道教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配米等宗教吸收,演变为中国重要宗教之一的道教。 魏晋风流在讲玄学时,更注重炼丹术。 因此,道教与道教常常被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和传播的多神宗教。 其影响力在中国古代仅次于佛教。 道教与儒家、佛教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为追求目标,故名道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教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神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 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的起源】
道教虽然以老子为祖师,但其思想并不完全与老庄思想一致,而是更多受益于汉初盛行的黄老道教,依靠老子名言来修养道教、维护道教。长寿。 道教的另一个起源是房县道教,始于战国,盛于秦汉。 此外,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对鬼神的崇拜。
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当时传入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之间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教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值得注意。
【道教发展史】
道教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汉魏晋时期的起源时期、唐宋时期的兴盛时期、元明时期全真教的兴起时期、清以后的衰落时期。王朝。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肖像)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传播,二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期(126-144年),于吉、龚冲相传的《太平清灵书》(后称《太平经》)出版,并广为流传。 到东汉灵帝时,张角按《太平庆灵书》传道,称太平道。 他自称是大圣人、良师。 他的追随者遍布世界各地,他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了。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路日渐衰落。 也是东汉舜帝年间,张陵在蜀县虎鸣山学道,并招收弟子传授。 信道者施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他的孙子张禄保在汉中多年,后来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角传遍全国,成为正宗的道教。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普及和相关理论的深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道教也吸收了当时流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东晋建武元年,葛洪系统论述了战国以来的神仙学说,撰写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创立了“北师道”,吕秀靖创立了“南天师道”。
唐宋时期,唐太宗李渊尊老子李耳为始祖。 宋真宗、徽宗也信奉道教。 道教因此受到高度尊重并成为国教。 此时,茅山、阁藻等教派出现,天师道也重新崛起。 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流行。
金朝时期,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教。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向蒙古成吉思汗传教,深受信任。 元朝统治者授予他掌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真道教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青派、阁枣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派,以张天师为正一派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正一派。道教北幽派。 有全真派和南右正派两大派系。
明朝时期,永乐皇帝朱棣自称真武帝化身,大力支持张三丰及其崇拜真武的武当派。 此时,道教在中国各宗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