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家美学的现代处境及意义

作者 | 刘绍金(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标题| 《道教美学的现代处境与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学者中国文学理论思想文献研究”(批准号:18ZDAZ65)。

这篇文章略有删减

原文摘要

在东西方融合和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道家思想作为传统的重要翅膀,蓬勃发展,充满了通向现代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现代重要的美学家无不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和文学思想的阐释为其美学理论找到依据。 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传统资源,而且还为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接受和引入西方美学理论提供了“前驱视野”、翻译中介和“先导视野”。 “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六位美学家,包括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分别是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威廉、李泽厚。 他们大多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几乎有一半人可以归入现代新道教的行列。 他们的审美建构实现了道家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美学的融合。

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基础和支柱。 它对中国古典时期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与中国美学、中国文论、儒家思想既对立又互补的重要思想遗产。 20世纪,在中西、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时代,我们努力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海中寻找再生资源,并成功有效地植入现代文艺美学建设中,创造出现有的文学艺术美学。现代思维形式。 具有民族根源的美学理论已成为20世纪众多中国美学学者的共同方向。

在此历史背景下,道教思想蓬勃发展,充满通向现代的生机和活力。 一大批受过西学洗礼的美学家,无不通过对道家艺术精神和文学思想的阐释,为自己的美学理论找到了依据。 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传统资源,而且还为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接受和引入西方美学理论提供了“前驱视野”、翻译中介和“先导视野”。 “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因此,审视道教艺术精神的现代诠释及其参与中国美学现代建构,就成为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 事实上,道家思想的美学意义及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曾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热点,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现代影响、现代参与研究,有些研究成果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思想的核心

王国维,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是现代美学家对道教艺术精神的诠释。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威廉等人已有一些论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道家思想的新阐释。道教也涉及或专门章节探讨其与道教艺术精神的联系; 二是道家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的研究。 京派文派的一些作品大多涉及这个问题,这些对于具体的艺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研究极大丰富了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关系探讨的深度。

上述研究开拓了视野,引起人们对中国现代美学建构中的传统因素和传统影响的关注。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缺乏全面了解大陆、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的审美建构的理论视野和学术意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察也不足。 本文探讨了对古典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的审美传统的现代发展。 总之,它不仅通过道家影响的眼光来看待现代中国美学,而且还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来看待道家美学的历史发展。 它不仅可以揭示古典的价值、意义和转化再生的现实可能性,不仅可以谱写道家美学意义的历史新篇章,而且可以作为思考生成肌理的有效途径。中国现代美学。

现代美学史上的近代新道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对道家思想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不断探索,在新儒学盛行之际,道家作为“国学”的另一极,也深受青睐。 “现代”“新道家”的称谓及其代表的意义密码应运而生。如果从大中华的角度看现代美学史,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叶威廉、李泽厚是现代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六位美学家,除李泽厚外,其他五位都可以纳入现代新道家阵容,这样一来,中国近代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六位美学家中的五位就成为了现代新道家的可能候选人!这个提出的数据足以说明道家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整体格局中的份量,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深刻影响和巨大作用!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朱光潜,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新道教”(又称“当代新道教”或“当代新道教”)的概念最早由中国科学院董光弼先生正式提出。 1991年,董光弼发表了《当代新道教兴起的背景》一文和《当代新道教》一书。 在《当代新道教》中,董先生以注重“阐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的李约瑟、“展示道家思想的现代性”的汤川秀树和“推崇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的卡普拉为代表。当代新道教的一些人认为,他们“发现了道教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并发展了其现代形式”。 尽管董光弼是在科学史的背景下提出这个称号的,但它一提出便不胫而走,并很快扩展到哲学、文学等人文研究领域。

“当代新道教”的身份论和家谱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 胡辅臣指出“魏源、严复、吴舆乃至唐永通、胡适、陈寅恪、王明、陈兴宁、金岳霖、方冬梅、孟文通、宗白华等道家传统、萧天师等人形成了当代新道家。” 陈谷英等人认为严复、金岳霖、方冬梅、宗白华等人可称为当代新道家; 冯友兰、熊十力等人是儒道结合的哲学家; 孟文通和唐永通属于具有道家情怀的哲学家。 文学上,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周作人、沉从文等伟大作家都具有深厚的道教情结,京派作家与道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虽然他们还没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树立起“新道教”的旗帜,但他们的作品足以证实“新道教”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世纪末取得了巨大的声势。 ”

上述“新道教”的提法和提名,因学科领域不同以及评论者的侧重点和规模而略显混乱。 笔者认为,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能够被视为“现代新道家”的人物,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判断:第一,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在道教美学的发展中有现代阐释方面的创造性贡献,第三是大力弘扬道教美学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

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宗白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艺术精神”专题

道家美学意义的论证

从道教对中国美学现代进程的影响和参与来看,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两个时期(或街区)特别有建设性:一是20世纪上半叶,一些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基础。学者们不自觉地运用道家思想和语言来翻译和理解他们所接受的西方美学观念。 中国美学现代建构中的道家思想的艺术精神与现代西方美学观念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交汇”。 ”;第二个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的审美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1966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它引发的话题是如果说在前一个时期,现代美学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接受了道家的影响,那么,他所开创的“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等人的理论建构是清晰而自觉的,这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课题,它不仅体现了儒道的二分与融合,古今的断裂与联系。近代以来,中西的碰撞与融合,也体现了哲学与美学、艺术与道德的分离与结合的交织反思。 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体现了道家美学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一个具体的话题,不应一概而论或滥用。 一旦一概而论,谈论起来就不再有趣,而且很容易变得空洞、过于宏观。 虽然“艺术精神”的概念此前曾多次出现,如王国维的重要论文《曲子文学精神》,但郭沫若表示,《庄子》中“子青削木为物”的寓言“可以解释”一切”“艺术的精神”“这是没有功利主义的艺术精神”。 宗白华将汉末魏晋称为“艺术精神最丰富的时代”,但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的,并作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在徐复观之前,宗白华尤其是一些现代新儒家学者(如方冬梅)已经做好了基础。 唐君毅甚至首次提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概念。 我们应该从现代理学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含义。 现代理学认为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是文化精神的四个维度(徐复观认为科学、道德、艺术是文化精神的“三大支柱”)。 西方在科学和宗教方面领先世界,而中国在艺术方面领先世界。 和道德优越感。

这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立足世界的基石。 “所谓道德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的区别,就是主观(我)与客观(物)的和谐关系,以及所谓主观与客观的紧张关系的区别。在西方,科学精神是主观意识,认识客观自然或社会的精神;宗教精神是主观意识,信仰、皈依客观上帝,并祈求与之合一的精神。艺术精神是主观意识,欣赏客观景物,或力求在客观媒介中表现意境,如感性精神、书写精神等。道德精神是主观意识,是决定和支配形成的精神。一个人的个性。”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是什么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徐福官,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代理学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表现就是艺术精神。 钱穆认为《诗经》中的比兴“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即生命与自然的抽象认识。这种认识既不是宗教的,也不是科学的,它仍然不是哲学,而是一门艺术” ”。 “中国的文化精神最丰富的是艺术精神。” 方冬梅还说:“中国人历来以文学为媒介来表达哲学,以优美的诗词或造型艺术或绘画,以艺术手段启迪真理的世界。因此,思想体系的建立,也是思想体系的结晶。”艺术精神。”面对西方,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但一旦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细节,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道教美学影响史研究的启示

研究道教美学影响的历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主要是因为影响发生的场景是复杂的而不是线性的,有时是含蓄的但不一定是明确的。 就道家思想和现代中国美学而言,本文认为以下三点是非常明显的:

1.中西美学的中介作用

它是一部道家思想对现代美学影响的历史,也是一部道家思想与西方流行美学思想联系、比较、融合的历史。 道家思想不仅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传统资源,而且为接受和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提供了“前瞻视野”和翻译媒介。

2.隐性和显性影响

道家美学的现代影响以及老庄艺术精神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交汇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特征,这源于“美学”的概念、它所指的学科以及围绕这个学科而建立的学科。 名词系统来自西方。 然而,老、庄原本富有艺术精神的著作,并不是以艺术作为理论探讨对象的哲学著作。 对其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艺术批评,鲜有有意识、系统的理论阐释。 20世纪,“欧洲中心论”思潮浓厚,中国学术面临近代转型,外来西方理论占据显着地位,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却隐隐约约。 研究道家思想和中国现代美学,必须确信,在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中,除了显着的西方影响外,还有深厚而强大的本土渊源,其中道家思想是最重要的一极。 而且,道家思想与它所影响的西方思想是可以交流和相互解释的。 也正是因为这些,很多现代中国美学家自然而然地将中西“融为一体”!

3.研究、阐释与理论建构的统一

研究和解释都属于广义的“接受”。 然而,从近代学术史来看,20世纪上半叶对道家美学的研究仍处于“地下研究”状态,即道家美学尚未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而得到系统的“研究”。案例中,很多有价值的解释大多是旁观和分散的。 这些“潜学”虽然没有达到现代学术研究的规模,但它们对道家思想美学意义的阐释凸显了道家美学的现代意义,并有效地融入到这一时期的美学建构中。 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研究,他们不仅以主要源自西方的现代美学观念对老庄思想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现代阐释,而且将这种阐释融入到了他的美学理论中。这一体系的构建,体现的是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与其现代审美建构的统一。

原文首发于《济南学术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