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目的的思想体系; 代表人物有老聃、庄周、洪应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无数。 然而,它们是分散的、迷失的、混杂的。 其中虽有道教思想的痕迹,但似乎纯粹不杂的就只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了——其余的道教经典要么不够深刻或过于混杂,无法与坐平起平坐。
人们爱说“永恒”、“无限”,却不知道时间不可能永恒,空间也不可能无限——什么才能无限呢? 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来自中国; 人类最高的智慧来自于道家思想。
音乐越高,和谐的就越少; 智慧越高,有知识的人就越稀有。 而且衣服越白,越容易污染; 话越高,误解就越多。 道教经典可能语言雄辩、高深,也可能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如果只拘泥于字面意思,就很难理解其本质。 ——尤其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的,而是介于存在与虚无之间。
只有阴阳和谐,才能长久。 阴阳之间,公正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 中庸之道,行之易,悟之难; 向阳心,是人之常情:圣人以己论人,故成美人,潜心传道。
道教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并因此受到批评。 如果从热到温,你会感觉水是凉的;从热到温,你会感觉水是冷的; 如果先冷后热,你会感觉水是热的。 道家讲究的是中庸; 它既不主动帮助世界,也不被动回避——心若平静不安,眼睛就会暗淡。
事情进展得越快,结束得就越早; 事物生长得越慢,死亡就越晚。 保留罪孽会延缓人类的进化; 建立功业会加速人类的毁灭。 圣人不能忍大恶,不敢行大善,所以德行平庸; 他不想平庸,也不敢出众,所以才讲玄理。
做出改变而不会对人类的进化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无所作为。 所以圣人只说而不做; 只讲道德,不做功德。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功德,就很难在世上立足,所以名利的思想不能太重视,也不能太轻视。 它是无害的,在世上也没有什么大用处; 足以养家,不足以济世:如此平凡的职业,平庸的人,是天地之福,人间之福。
除了顺天之外,道教也讲究遵命。 要知道命运有你该适应的时候,也有你该抗争的时候。 如果逆境无能为力,就坦然接受; 如果你能改变它,你就应该尽力扭转它。 生活中,我们既不追求精致奢华,也不甘于贫穷困苦。
《菜根谈》云:“情之共处,性,失情则不能见性;欲之公共处,理,失欲则不能明。”君子不能消灭情感,只能平静地做事;不能放弃欲望,但要少一些欲望。” 心不死,则欲不息,故圣人求内备而外淡; 他不为事物所累,也不枯萎。
道教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针对世俗圣人的智仁——若无能为力,则圣不可除,智亦不必废; 有德,则仁不必重,义不必厚。
老聃所提倡的“柔”,其实是外柔内刚。 如果内外都软,那么这个人就会软弱、懦弱;如果内外都软,那么这个人就会软弱、懦弱。 如果两者都强大,这个人就会暴力。 如果你外强内弱,就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所以,性要随和,心要独立; 外表要诚实,内心要精明。
另外,道教特别注重养生,所以很令人费解:既然我们已经看淡了生死,为什么还执着于长寿呢? 众所周知,智者养生,以防病修德为目的; 至于寿命,顺其自然吧:生命是宝贵的,而不是长久的。
——避免这些误区,就会更容易理解道家思想。 当然,知识越高,就越难用语言来解释; 欣赏经典,还需读懂经典。 古人云:“书不能言,言不能言”。 - 如果你能理解意思,你就不需要考虑每个单词或句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道教经典虽多,但要点无非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