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从宗教学研究看二十年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

 

近20年来,中国的道教文学研究表现出三个重点: 一是道教文学的内容分类研究,二是文人与道教关系研究,三是文学创作与道教关系研究。本文从这三方面考察《宗教学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就其特点进行评述。并且采用统计方法,对《宗教学研究》和相关刊物进行对比研究,论述20年来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向。

上世纪80年代,在交叉学科研究开始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浪潮下,道教和文学这两门均以想象力为重要特征的学科,结合而成一门有待开拓的新学科——道教文学。自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把“道教文学”作为“宗教卷”的一个重要条目,“道教文学”这一新兴的学科正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对于“道教文学” 的研究范围,目前学术界存狭义说和广义说。以林帅月为代表的学者持“狭义说”,他在《道教文学一词的界定及范围》中指出:“道教文学作品必须产生于道教成立之后……必须是以道教活动为目的而产生的。”林先生将一些虽然受到道教影响,但与道教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作品排除在道教文学之外。持“广义说” 的学者,以詹石窗为代表。他认为“道教文学是以道教活动为题材的”,“道教文学的研究范围,还包括了那些受道教思想影响的作品……道教文学研究,也要讨论那些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的作品”。詹先生不仅对道教文学的内涵做了阐释,还对其外延做了较为清楚的界定。他认为道教文学不应局限于道教活动的范围之内,受道教影响的作品、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的作品也应该纳入道教文学的研究范畴。广义说较之狭义说,更接近交叉学科研究的本质——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我们的研究可采用宗教学的视角,亦可采用文学的视角;可以道教为本体,亦可以文学为本体。再者,道教与文学不只是在道教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在更为广阔的文学创作的领域内,二者也相互渗透、融合。“广义说”采用多种视角,确立多种本体,而“狭义说” 却只以道教为本体。基于此,本文将采用“道教文学”的广义说。

《宗教学研究》作为以道教研究为主的刊物,在上世纪8O年代率先涉及道教文学的领域,2O年来,刊发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本文将评述1993年以来《宗教学研究》在该领域的成果,管窥20年来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

 

《宗教学研究》近20年来发表的道教文学类的文章,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道教与诗、道教与词、道教与散文、道教与戏曲、道教与小说、文人与道教、文学创作与道教。其分类数量如下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宗教学研究》的宗教文学研究基本遵循“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路径。道教诗的研究以唐代为主,词以宋代为主,戏曲以元代为主,小说以明清为主。

由图1可见,道教文学研究的时代分布,明清时期最多,高达18骗;其次是隋唐五代时期和宋辽金时期,各16篇;汉代和现当代最少,各2篇。由图2可以看出,在《宗教学研究》中,成果最多的是道教小说研究,其次是文人和道教关系研究,再次是道教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成果最少。

(一)道教文学的分类研究

1.诗

关于道教与唐诗的关系,上世纪30年代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就已提及。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黄世中《道教与唐诗》、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等多部著作亦有论述。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代的许多诗人都与丹药发生过关系。李白更是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是一位受过符箓的道士。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与唐代道教诗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众多。

《宗教学研究》近20年刊发的论文中,有9篇研究唐代诗歌的文章,且多以个案研究为主。其中涉及的诗人有宋之问、李白、刘禹锡、罗隐、吴筠、鱼玄机、李冶、薛涛等。他们大多兼具诗人与道士二重身份,部分倾向于诗人,部分倾向于道士。《李白诗道教思想二题》和《宋之问的佛道诗歌略论》的研究方法较为一致,在论述诗人接受道教思想事实的基础之上,讨论道教思想在其诗歌中的体现。这是一种大多数道教文学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唐代,不仅诗人创作诗歌受道教影响,而且许多道士也在创作诗歌。道士创作的诗歌之共性在于富有哲学思考。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做出来思考,《论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做了详细的论述。唐代成就最高的女诗人要属李冶、鱼玄机和薛涛3人,而这3位基本上都属于女道士。《从三个女诗人看道教对诗歌的贡献》结合唐代社会背景,对3位女冠的诗作取得独特成就之原因做了详细和全面的论述,认为主要在于道教为其提供了宽松的艺术创作环境。此外,仔细分析她们的哲理诗,还会发现道教的思维方式对她们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浅谈李冶诗歌中的道教美学义蕴》就从道教的生命意识、审美心境、理性色彩等美学角度分析女冠诗歌。

《宗教学研究》的道教文学个案研究有一个显著的观点:不局限于道教,儒佛道三家与诗人之关联兼而论之。除了刚才提及的《宋之问的佛道诗歌略论》外,还有《亦儒亦道的唐末诗人罗隐》和《试论王梵志诗与寒山诗的异同》。《亦儒亦道的唐末诗人罗隐》一文主要着力于罗隐由儒及道的人生历程:少年心存魏阙,四处碰壁,晚年屈心抑志,寻求出世之道。罗隐之外,还有许多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儒、道二家思想对于他们的诗歌创作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后的道教诗歌,研究者所涉甚少,《宗教学研究》近20年来也鲜有成果发表。詹石窗《诗成造化寂无声——武夷散人白玉蟾诗歌与艮背修行观略论》弥补了白玉蟾诗歌研究的空白。此文从白玉蟾诗词的主要类型和白玉蟾诗词的“艮背”思想旨趣及其艺术架构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后者不落俗套,显示出作者在道教思想与文学作品交叉研究方面深厚的造诣。

《宗教学研究》的道教诗歌研究以讨论单个作家的作品为主。一方面是因为期刊论文的篇幅有限;另一方面,通过个案研究的发掘,可以清晰地阐释作品的宗教动机和文本内蕴,有助于对道教史和诗歌史的研究。尽管《宗教学研究》在唐诗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但是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者用力甚勤的游仙诗,《宗教学研究》却几乎没有文章论及。

2.散文、词、戏曲

在散文方面,《长春真人西游记》是道教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篇经典游记。近20年《宗教学研究》共发表了3篇与道教散文相关的文章,其中两篇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艺术特征》和《一言止杀,功垂万代——读(长春真人西游记>》。明清时期道教举办醮仪和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称为“醮联”,虽然醮联的宗教色彩浓厚,但是其文字却古雅、精巧。好论醮联及其宗教文学意义》通过对醮联的分析,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此文打破了“醮联”长期以来不受研究者重视的局面。

词方面的研究,相对于诗歌而言较少,有以下4篇。《道教与南宋文人词》从游仙、成仙理想、对神仙生活的新诠释及修道等几个方面,分析道教对南宋文人词的影响。《最长词调始于全真道王嘉考》、《西夏全真教佚词十一首考释》和《据格律考订王重阳、马钰、丘处机、王处一诗词异文》3篇文章均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全真道的词作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宗教学研究》的道教词研究集中在全真道。全真道词人无疑在词曲史上做出了卓绝贡献。但是除了全真道的词作之外,步虚词和青词也是道教词的两个重要部分,以《宗教学研究》为代表的国内学术刊物对此二者关注较少。

学术界有关道教戏曲研究的成果不多,大部分具有影响力的道教戏曲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宗教学研究》。《“神仙道化剧”中的仙踪道影》从人物形象设计、民间流传的道教传说的影响以及全真教观念和教义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道教与神仙道化剧的关联。此文全方位揭示了道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其他成果对道情等有关问题也有所涉及。《道情考论》被引用14次,是一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该文认为道情当起源于仙歌道曲,并且描述了道情在唐代、宋代、元代的演唱形式与变化。文章还选取了张三丰和郑板桥这两位著名的道情作者,对他们的道情作品进行分析。此外,《辅教风化劝善于戏—— 道教劝善书与元明清戏曲初探》辩证地论述了道教劝善书对戏曲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戏曲对道教劝善书传播所起的媒介作用,道教与文学可谓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宗教学研究》在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等方面有所缺失,但是总体上代表了地区道教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3.小说

小说作为通俗读物,在市民阶层中普及面较广。道教作为一个具有众多信众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无疑成为了与道教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学体裁。《宗教学研究》是国内道教小说研究的重要阵地,近2O年发表的道教小说研究的论文有4O篇之多。这些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道教小说主题类型研究

这类论文考察某一故事类型的流变,涉及“仙乡奇遇”、“女仙降临”、“凡男遇仙”、“仙凡恋情”、“梦幻”故事等等。《著名仙话“仙乡奇遇”的构成与演变》一文把“仙乡奇遇”类作品分为两个主要亚型:“观棋烂柯”和“仙乡遇艳”。文章列举了出自不同文献的关于“观棋烂柯”和“仙乡遇艳”的材料,在对比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找出了这些材料的共同点: “观棋烂柯这类故事最新奇动人之处,不在凡人遇仙,而在凡人进入仙乡短暂停留之后所感觉到的时间观念的巨大差异”,“故事中主人公超脱人间种种拘限享受男女欢爱的美好情景,正可以从这方面满足人们内心的潜在。”圆文章不仅揭示了“仙乡奇遇”类故事的构成,还归纳了这类故事在元杂剧及民间故事中的流变。这篇文章在揭示仙道思想与世俗情趣的融合方面较为成功,不仅剖析了这类故事,而且展示了他们的内涵与魅力。此文充分占有相关“仙乡奇遇”的故事材料,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在材料上提供帮助。但是就故事与道教的关联而言,论述还不够深入。

《道教与“女仙降临”故事》、《中国古代“凡男遇仙”故事与道教》、《从两类“仙凡恋情”故事看道教世俗化对通俗小说的影响》、《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与“梦幻”故事》这4篇文章都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某类故事的神话学起源,二是道教观念对某类故事文学特征的影响。这4篇文章对故事的宗教学意蕴和世俗背景的揭示较为深入。由此体现出从事道教文学研究的高难度:这门学科需要综合道教学、中国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整合纷繁的资料得出新颖而准确的结论。

(2)道教小说个案研究

在神仙传记的研究方面,有《(列仙传>叙事模式探析——与史传之比较》一文。杜光庭的《录异记》是一部记载了众多志怪故事的文言小说。《<录异记>性质探析》通过论述《录异记》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的宗教特征,进而认为《录异记》的功利目的,有别于世俗,是一种为了吸引信众、宣扬教理的宗教目的。而《录异记》在文学与功利之间,处理得相当巧妙——用文学的外衣成功地隐蔽了它的宗教本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部神魔小说,在道教文学的领域也是最受瞩目。《试探<西游记>的道教内涵》一文从情节模式、内容思想、人物形象三方面分析了道教对《西游记》的影响。《道佛典籍与<封神演义>“阐教”词语关系考》是一篇文献功底很扎实的论文。“阐教”一词,历来争议诸多,作者在道教和佛教文献中进行了考察,认为其有很深的道佛背景和渊源,推翻了“阐教之称,不见经传”的旧说。《吕洞宾与<金瓶梅>的创作及改作》探讨了吕洞宾诗词与《金瓶梅》的内在关联。

(3)道教小说中的神仙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明清小说中,神仙总是比较常见的角色。这些神仙形象既含有道教的特征,又染有世俗的成分。“三言”、“二拍”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道教信仰及活动与一般市民的日常活动关系密切,因此“三言”、“二拍”中记录了一批活跃于市井中的神仙。《“三言”、“二拍”中的仙踪道影》圆通过分析“混迹于市井中的神仙” 的活动,总结出了小说中神仙活动的宗旨乃为劝善劝道。另一方面,在以神仙、妖魔斗法为主要情节的神魔小说中更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神仙和妖魔,在《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论述了神仙和妖魔形象来源的基础之上,《“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则揭示出“‘神仙’人物实际上是人性中诸种善因的象征,而‘妖魔’则是影响凡人向道的种种‘恶欲’的文学形象。神——魔斗法故事实际上象征了人性中‘去欲就善’的趋势和过程”。

《宗教学研究》的道教小说研究比较集中于明清时期,在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研究上取得了众多的成果。道教小说故事的主题类型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在六朝唐宋志怪小说的研究方面,却只有2013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从神仙传记看早期道教对神仙世界超越性问题的认识》国有所涉及。这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 目前的道教文学研究在志怪小说方面,较之港台和日本学界,成果较少。以王国良、李丰猕为代表的学者,在志怪小说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分别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等专著。日本学者更是从上世纪2O年代起就已开始关注志怪小说,以青木正儿《小说的渊源与神仙说》为代表。虽然我们的明清道教小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志怪小说研究方面,还需要奋起直追。

(二)文人与道教关系研究

《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l-2期刊登了3篇文人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论文:刘文刚《文人的道观旅游与创作》,杨子江《文人的逸态傲态与道教之啸法》,王宪章《古代庐山文人与道教》。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道教旅游景区起到了宣传作用。

学者们不限于研究文人与道教的关系,对于文人与道教产生密切关系的原因,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从三个方面指出元诗“四大家” 与道教关系密切的原因,《苏洵与释道》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苏洵信奉佛道的契机。

(三)文学创作与道教关系研究

道教与文学这两门极具想象力的学科,衔接在道教文学的领域中。《想象的深度——从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看当代文学想象的匮乏》,《论道教的“存想”与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之异同》,两篇文章都论述了道教对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影响。前者更偏重道教对文人想象力产生影响的体现和原因,以及这一传统在当代失落的现状。后者更偏重论述“存想”与“审美想象”在想象的方式、想象的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强烈情感体验方面的相同。想象力与道教和文学,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宗教学研究》在道教文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表2统计了1993—2013年,道教文学论文数量以及所占道教研究载文总量的比例。

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道教文学论文在2004年至2009年之间,篇次最多,占道教论文的百分比最高。2009年的百分比为19.1%,排名第一。2005年的百分比为18.4%,排名第二。2008年以15.6%位居第三。1993-2012年,二十年间,道教文学的论文数量平均占道教研究论文总量的10.38%。从1993年至2001年,百分比的波动较大,从2002年开始,趋于稳定。
表3是近3年《宗教学研究》与刊物对比表:

从表3可以看出,《宗教学研究》较《世界宗教研究》和《中国道教》而言,道教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比例更高。差异产生的原因与这三种刊物的性质有关。《宗教学研究》是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季刊,并且以道教研究为主。《宗教学研究》的道教研究,不仅仅着眼于道教本身,而且较为重视道教与文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创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立足世界各宗教,道教研究与民间信仰研究合为一栏,道教研究的载文量数量不多,并且更多注重道教思想和道派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道教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国道教》是由中国道教协会编辑出版的会刊,其中有一半多篇幅刊载道教学术性论文和道教史料,在道教与文学、医学、音乐等交叉学科方面,都有所涉及。相比较而言,《宗教学研究》是一本较为重视道教与文学交叉研究的刊物。

《中国道教》的道教文学研究与《宗教学研究》相比,较为注重宏观的论述。以元代的道教文学研究为例,《元代南方道教与江西文人和文学》(《中国道教》2012年第4期)从元代江西道教的分布、江西文人与道教人士的交往、道教对江西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道教影响了文人的文学观念,丰富了江西文人创作的题材,影响了江西文人的诗文风格。同为研究元代南方道教与文学的关系, 《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刊发的《元代后期南方道教图景的真实展现—— <桃花女>的宗教文化蕴含及价值》从宗教视角对神仙道化剧《桃花女》进行观照,认为《桃花女》“正是元代后期南方以画符念咒,祈禳斋醮等法术为人驱鬼降妖,治病救难的符篆道派盛行,并已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生动展现”。较之前文而言,此文从细微处人手,小中见大。

另一方面,《中国道教》倾向于文人与道教的关系研究,这一类型的论文几乎占了道教文学研究论文总数的一半。除了《元代南方道教与江西文人和文学》一文之外,还有《刘伯温的道缘》、《高道蹇拱辰的思想及其对苏轼的影响》等。

除此之外,《中国道教》的诗词歌研究,一般是咏道诗和斋词,比如《杜光庭与蜀地道教——兼论其咏道诗的思想内涵》;《俨陈醮礼敬荐斋诚——浅谈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道教斋词》。《中国道教》的道教文学研究没有涉及小说,个中原因可能是小说作为纯文学的一种题材,与道教的关联不是那么直接。通过《宗教学研究》与《中国道教》两本刊物的对比,可以得知:关于“道教文学”研究范围的界定,《宗教学研究》采用“广义说”,而《中国道教》采用“狭义说”。

 

罗列20年来的道教论文发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宗教学研究》道教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由图3可知,道教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学研究的重点,并且研究成果的发表较为持续和稳定。其次是道教诗歌。在文人与道教关系的研究方面,从1993—2003年,偶有刊载,自200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成果发表。近年来的研究者开始注重历史研究的成果,结合道教经典与文学经典,具体考察文人与道教、道观和道士的关系。这是道教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探讨得不够充分:在诗歌方面,游仙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诗歌题材。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把诗分为20类,其中第9类就是游仙。游仙诗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成为堪与山水诗、咏怀诗、咏史诗等鼎足而立的一种诗歌题材,游仙诗在作家人数和作品质量上,都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宗教学研究》的诗歌研究却忽略了游仙诗这一与道教神仙思想联系密切的诗歌题材,近20年没有相关成果发表。在词方面,道教步虚词、青词等也未涉及。在戏曲方面,《宗教学研究》对神仙道化剧和道情都有所涉及,但是在道曲、仙歌、道教民间戏神等方面,则未关注。国内的道教小说研究,以《宗教学研究》为代表,在神仙传记方面,涉人不多,研究不够深入。神仙传记在文献方面的增补不多,仙传的宗教文学本质还原得也还不够。除此之外,目前的研究者对道教小说的校读还不够仔细,对道教小说语言特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对目前道教文学研究现状的准确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研究。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道教文学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文学作品。道教仪式上应用的“仙歌”、“音诵”、“道赞”等可以成为道教文学研究的对象。除此之外,道教图象对于道教文学研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再者,道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幼习读道经的文人的创作,对道经的释读有助于道教文学研究。例如《真诰》是南朝陶弘景所著的一部道教洞玄部经书。随着《真诰》研究的越来越精细,道经与文学的关联随之变得明朗起来:某一诗句出自道经,某小说对神仙世界的描绘来源于道经……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讲,道教文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宗教学研究》的道教文学研究,呈现出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均衡发展的状态。文学与道教相辅相成,道教影响文学,从文学作品亦可以反观道教的发展历程。《从刘禹锡诗看中唐道教的升降变迁》通过对刘禹锡和玄都观桃花诗的重新解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唐时期道教升降变迁情况的总认识。同时,作者也在文章中指出专门学术的研究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深入,而文学研究的深入也有助于专门学术的推进和验证。《论道教诗歌的道教史料价值》认为道教诗歌有关道士生平、道士思想和感情、道教的材料值得重视,并且认为道诗是一个资料宝藏,科学地对这些史料加以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道教研究。诗歌以外的文体,小说和戏剧也可以反映道教在某一时期的升降变化。《“三言”、“二拍” 中的仙踪道影》从“话本”和“拟话本”的角度讨论了此期道教的特征。《论元代道教戏剧对道教乐生思想的图解》与《明清小说视野中的社会与道教伦理》分别以元代道教戏剧和明清小说为依据,讨论了道教思想在元代和明清的具体表现和变化。《从<世说新语>看晋宋之际道教的发展》利用《世说新语》这部志人小说的记载,考察了在历史传统和地域的影响下,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取向以及对此后道教的影响。道教、文学与历史的紧密关联要求研究者必须善于利用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全面地进行研究。这既是道教文学这门交叉学科对研究者的要求,也是道教文学这一新兴课题的根本所在。

道教思想的阐发并不局限于道经,道教文学也是一种独特的载体。阐释出道教文学的宗教内蕴,既有利于道教研究,也有助于文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作为一部以道教研究为主的学术刊物,在道教文学的研究方面起着标杆的作用,基本反映了中国道教文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