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计然书卷2内经诗解2让你了解先忧积蓄省赋劝农时

《计然书》卷2:内经诗解2,诗文之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越王询问治国之方,倪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之路无多少时间,所以应该先忧积蓄,以备不期而遇的危机。万物之长皆源于一个治岁的秘诀,如此良言怎能不为我们长远之计所向往。只有早做准备,应对生命中的不稳定因素,才能真正彼此扶持,达到相互葬送的境地。王需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省赋劝农,至关重要。饥荒时节,迅速水利调配,有备无患,安心应战。有军虽出其不意,也需要应变一词,保持灵活的策略。倘若坚守不变,恐惧于变动,必将激起天地力量,举世不通,心断力熄。而忘记世事之中的“时断则循,知断则备”,也将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事件,只有正视事物之情,才能做到短长逆顺,看透万物之气。从炎帝到黄帝,再到少昊,人类历代文明的传承,皆在于敬畏天地之威,治于心,治于事。织、耕,庸力之穷,也已成为了人类文明之基石,可见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有望恒久传承,彰显卓越风范。天地之道,万物之灵,皆由元气升降交错,生生不息。北方白辨主水,东方袁何主木,南方仆程主火,中央后稷主土。五方之所主,共为世界纲纪,相互映照,形成了天地之间的充沛生机。若倘海拔易地,那么需要辅助之手,才能在新环境适宜生存。王者只有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才可以治国安邦,称霸一方。治国之常,如井中之珠,财富亦在数千万民间,所以王者要放下架子,与民休戚相关,这是治理之道,切不可忽视。
【原文】 越王曰:『善。请问其方。吾闻先生明于治岁,万物尽长,欲闻其治术,可以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王其审之,必先省赋敛,劝农桑,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储,以备四方。师出无时,未知所当,应变而动,随物常羊。卒然有师,彼日以弱,以强,得世之和,擅世之阳,王无忽忘,慎无如会稽之饥,不可再更,王其审之。尝言息货,王不听臣,故退而不言,处于吴楚越之间,以鱼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闻君自耕,死离合的自然规律,所以必须早做准备,才能化解风险。君王应审时度势,减轻赋税,鼓励农桑,以预防饥馑。建设水利,进行储备,以备四方之乱。军事出动时要根据时势变化而灵活应对,随机应变,战胜强敌,维护国家和平。炎帝有天下后,将统治权传给黄帝。黄帝借此管理天、地两界,而少昊则治理西方,得到蚩尤的帮助,主持金业。玄冥则管理北方,得到白辨的帮助,主持水业。太皞则治理东方,得到袁何的帮助,主持木业。祝融则管理南方,得到仆程的帮助,主持火业。后土则治理中央,得到后稷的帮助,主持土业。他们共同主宰五方,为天地间的秩序和谐奠定了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使万物和谐发展。君王应审时度势,听取臣子的建议,在大事上称王,在小事上可以称霸,这是一种治国之道。听闻先生精通天地之道,领会万物之理,能够洞察生死、荣辱、健康和疾病等事件的发生与变化,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防患于未然。因此,君王也应该采取泰然自若的态度,保持冷静、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正本清源,纠正应该纠正的事物,肯定应该肯定的事物。君王应减轻百姓的负担,还给百姓需要的财富与幸福。要积极提倡农耕,并给予奖励;在天灾人祸时,向众人伸出援手,给予问候和帮助。同时,清除百姓的祸害,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利用田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不能让百姓闲置时间,荒费人力财力,因为这样只会导致社会动荡,进而加剧困境。只有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才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当军队没有经历战争时,应培训军人,完善军备,以备不时之需。在战争爆发时,我们的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而敌人因过于骄傲沉溺,训练不足,失去了战斗力,被我们斩获胜利。历史告诉我们,郑国会稽之败是一个反面教材,君王切不可忘怀。不断更新观念,审视自身,才能更好地锻造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本,使太帝主管五行中的木;派神农(传说中中国农学始祖)治理南方,由精卫(传说中的神,主管包括滋润土地在内的多种事务)辅佐他,使神农主管五行中的土。这是黄帝治理天下经营国家的方法,从而成为了传说中的至贤。而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当下。君王应该寻求时机、运用智慧,以应对天下大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顺应时代变化、准确判断事物的是非,以此摒弃短视眼光,做出长远的对策和决断。在《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篇关于五德的经文。这篇经文以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腾蛇共五行为基础,指出了五德的管理者,分别是神农、太帝、祝融、玄冥和后土,他们借助各自的智慧和才能来管理五行,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种在五行之间建立协调关系的治理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君王应该认真倾听意见,寻求智慧,迎难而上,不论是称霸诸侯还是治理天下,都不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上一篇上一篇:康德论理性宗教对启示宗教的超越

下一篇下一篇:道家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