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教道教的起源

摘要:道教自东汉出现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但道教思想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中期或更早时期①。 道家与道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对道教思想及其对早期道教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试图从分析中还原真实的早期道教。

关键词:道教; 道教; 黄老

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关于道家思想产生的时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学者主张形成于战国中后期,也有的学者主张形成于汉初。 在此,笔者认为,道家思想形成于战国中期的说法是成立的②。 因为从道教代表的活动范围和年代来看,他们主要以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书院为中心,而稷下书院的形成是在中叶的“田氏一代齐”之后。战国时期的。 据《史记·田敬忠万世家》记载:“康公十九年,田和被封为齐侯,元年列周”。 也就是说,黄老的思想是公元前386年以后的。 形成于公元前320年左右的一派,《史记·田敬忠万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说客,如左衍、淳于髡、田骈、解语、神道、桓远等。七十六人皆赐”大夫的爵位,不能统治,只能讨论。于是齐济的士人又恢复了繁荣,有数十万之多。” “道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太史公序》中,其中,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义》一文中指出:“道教使人心志专一,能动无形,支撑万物。它是一种术,因为阴阳大和,儒墨之善,总结规律的本质,与时俱进,适应事物的变化。 、立俗做事,一切都适宜,参照惯例又易于操作,少做多做。” 司马谈这里所说的“道”就是“稷下黄老”。 “黄老道”或“黄老学”实际上是一种治国立王的理论。 它与后来道教提倡的扬善惩恶、修身锻炼有很大不同。

后汉学者刘向也持类似观点:“道家之流,源于史家,记录古今之成败、存亡、祸福,遂知应行之。”固本,清虚以守,谦虚以守,此乃南王之术。”

当代学者孟文通先生在其《略论黄老学》一文中,也对黄老道教与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主要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得出结论:“以虚无为本”。 “用”,字亦刑名,其原则是仁义,黄老学与周秦之学的异同就在于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是应当时齐国统治者的需要而在稷下书院兴盛起来的一个学派。 它以黄老的话为主体,也采用了法家的“罪名”主张。 黄老道之所以在当时盛行,是因为它提倡一种“清圣除智”的权力思想来维护统治阶级。 这种思想的繁荣对以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④。

二、道教的形成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 最早出现道教概念的经典是《老子相二注》。 在此之前,史书上只出现过“黄老陶”。 “黄老道”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桓传》中:“延禧年间(公元158-166年),桓帝侍奉黄老道,废除了殿内一切祭祀。” 道教的形成经历了统治阶级思想的两次重大转变:

汉武帝初期,统治阶级主张用黄老思想来统治人民; 汉武帝即位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一统”阶段。 社会。

汉朝建国时期,可以说民生衰落,社会问题百出。 汉朝建立时,找不到像样的马车,以至于汉初,布衣宰相都是坐在牛车上议政。 然而汉初的统治者却得知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一夫当关七庙被毁,他亲手而死,世人嘲笑他,为何?仁义不施时,防御气势不同),而在继承秦朝的法律法规上,基本上贯彻了“清清无为,与民息息”的政治主张。 《史记·曹相国世家》云:“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之不失。守之纯,则民安。” 1.”在经历了汉初“与民和睦、休养生息”的局面之后,汉朝又经历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书·食货志》说:“汉朝的钱资本巨大,已经腐烂,无法纠正。 太仓的小米沾满了露水,积在外面,直到腐烂不可食用。”

“文景之政”的出现,可以反映出汉初道教黄老思想的繁荣。 首先我们来说说汉朝和秦朝的关系。 历史学家将汉朝定义为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从《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的地方行政和官制完全继承自秦朝的制度。 秦朝通过韩非、商鞅的变法而变得强盛。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教在战国中后期和汉初可以说是真正突出的⑤。

汉武帝即位后,国家的政策和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 武帝即位初期,国家从“积俸寝于火房”的国家走向“文景之治”。 为了打击地方强大势力,维护封建皇家统治,武帝采取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 《史记·儒生列传》记载:“孝文年间,孝文帝颇喜刑语,至孝景,不许任用儒生,窦太后也喜爱黄老医术,故命医官待问,有进步者。” 这说明汉初,占主导地位的道家思想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这从《史记·郑吉列传》中可以看出:“上位者宠儒而尊公孙弘,所获之物多,官民聪明。师者分文法、汤法”。等奏折,一心求吉利,而安常毁儒,在洪面前,只用诡诈炫耀智慧,博得民相,而刀笔为官的,则专攻儒学。文学博大精深。巧妙的诽谤,使人陷于罪孽之中,使人无法违背真理,以胜利为功。代价越高,洪、唐越高贵。洪、唐深感悲痛,但皇帝却不说话,想要惩罚他。”武帝时代。 从他们所任命的官员的出身来看,大多出自儒家思想,从公孙弘、张汤,到后来的朱辅彦,再到董仲舒。 统治阶级的思想从尊儒、斥道发展到“专尊儒教”。 但汉武帝时期所宣扬的儒家思想是“神性”的儒家思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来自道教和原始鬼神信仰的思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和善恶报论。 《春秋繁露》云:

“天为百神大王,天不备,百神亦无用……孔子曰:得罪天,无可祈。”有福的不是人,而是物,功是天赐之福。”

“天之道,春温为生,夏热为养,秋清为杀,冬寒为藏……圣人依天理而行,故庆春”。天热则庆夏,夏则秋罚清,冬则罚寒……故曰:王配天,谓之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如四时,皆同,为天人所共有。”

“帝王将临,其荣华祥瑞可先见; 当他将要倒下时,恶人也见在他面前。”

可以说,董仲舒是儒学宗教化的关键人物。 在他的理论中,他首先提出了有意志的“天堂”的存在。 这个“天”创造了世间万物,并规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皇帝也必须服从“天”的意志,即“王执行天意”。 逆天而行,天必祸天下:

“我听说,如果天下太平,就不会发生灾难。现在灾难发生了,显然天下不太平。如果天下没有太平,皇上的教诲就行不通了。” ”

“天下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天地化精,万物之美生。天下乱而民”。行为端正,志向偏僻,气逆,天地就会化为祸害,灾难就会发生。”

在王权神授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影响下,当代儒生兴盛了寄托神意的谶语,创造了政治谶语和以神意阐释儒家经典的魏书。 这种思想也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妇人曰:吾白帝之子,化蛇掌权。今吾为赤帝之子,斩之,故我”。哭了。人们以为我不诚实,想告诉她,但她因为突然消失了。后人来了,高祖知道了。后人向高祖报告了这件事,但高祖只是高兴和傲慢。他的追随者都是越来越怕他了。”

东汉光武帝也因反对陈威神学而斥责桓潭“不圣不法”。

上述例子表明,谶纬思想在当时汉代的大环境中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东汉无斗米刀、太平刀组织的农民起义中出现谶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此,汉代的思想变革过程已经完成。 早期,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传播不可能仅靠政府来完成。 旧文化不会立即消失。 相反,它可能以另一种形式保存。 这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道教。 过程中进行了解释。

道教除了受到道家思想和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外,还受到原始神鬼思想和墨家鬼神崇拜的影响。 对鬼神的崇拜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这种崇拜思想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论语·泰伯》云:“子曰:‘愚,吾常在此。 吃得好,喝得好,就孝顺鬼神;吃得好,喝得好,就孝顺鬼神。 穿不好的衣服,就会美丽如冠;穿不好的衣服,就会美丽如冠。 宫中卑微,沟渠中卑微。 宇,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 ”

《汉书·交嗣志》云:“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职,无有混乱。”

《史记·封禅书》云:“郊宅祭后稷以配天,名堂祀文王以配神”。

《墨子·明规》云:“如鬼神能赏贤能惩暴行,是这样的。

国家要为全体人民服务,这实际上就是治国理政、造福全体人民之道。 ”, “当今诸侯、伟人、君子,实是欲兴天下,除天下之害。 若有鬼神,必敬明,这是圣王之道。 ”

鬼神信仰存在于官方意识形态中,其根源无非是为了麻痹人民维持统治的需要。 这些鬼神信仰对道教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道教教派的神鬼谱系是佛教、儒教、道教三教中最完整的。 这一点从道教的仙传、戒律文献中就可以看出。 ⑥

经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对“道家”和“道家”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道家”主要指的是战国时期以老子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哲学流派。 其主要组成有以下三个流派:一、稷下黄老学派;二、稷下黄老学派。 2、秦晋盛行的法家刑名学派; 3、南方“庄周”学派。 这三派中,以壮派对后来道教教义的形成影响最大。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领袖的宗教组织。 其初期的主要思想源于道家思想、儒家天人感应学说、预言神学和原始鬼神信仰。 其教义内容复杂,涵盖医学、保健、伦理、文学和政治等。“道家思想”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对后世道家思想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注解:

①道家思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从老子生活的时代来看,道家思想产生于战国中期。

② 见注①

③孟文通先生在《略论黄老学》一书中,将道家思想归纳为三派,即以稷下学功为中心的北道、以秦晋为中心的法家性命派、以庄家为中心的道家。以南方道教为代表的周派。

④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政权“文景之政”是在道教的影响下产生的。

⑤至于哪种学问是当时的“明学”,《韩非子先学》中说:“天下之优秀学派,莫过于儒家、墨家”。 但笔者认为,战国中后期至汉武帝前期真正的杰出学派是“黄老道”,因为战国七国的维新派(商鞅) 、慎到、管仲等)都是黄老学说的代表人物。

⑥ 可参考《仙剑奇侠传》、《女卿鬼法》

参考:

[1]司马谈《六家要义论》

[2]《汉书·一文治·诸子略》刘向

[3]孟文通《略论黄老学》

[4]《史记》司马迁

[1]《道教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胡福深、张群英

[2] 任继玉《道教与道教》

上一篇上一篇:道教作品有哪些

下一篇下一篇:布达拉宫中国拉萨的宫堡式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