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讲述了4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你真的听懂了吗?
大家好,我是读书晓波。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经典:《庄子》。 今天我们开始《逍遥游》,它是《庄子》内篇的第一部,当然也是非常著名的经典之作。 “乐”是一种生活态度,当然也是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解释他的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的区别。 今天我们讲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大鹏鸟和小学斑鸠鸟的故事。
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引用“大鸟”的寓言来表现一个人大智慧、大格局的心境。
庄子曰:北明有鱼,其名鲲。 坤那么大,不知道有多少万里之遥; 化为鸟,名鹏。 彭的背影,不知有多少万里之遥; 它愤怒地飞翔,它的翅膀就像天上垂下来的云彩。 是鸟,海将迁徙南明。 南明亦天池。
庄子善于通过夸张的寓言来说明道理。 庄子曰:北海有鱼,其名曰鲲。 它非常大,长达数千里。 它变成了一只鸟,名叫鹏。 彭的背脊很宽阔,万里长。 鹏展翅高飞,翅膀如天上的云彩。 当海风吹起时,这种巨鸟就会迁徙到南海。 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水池。 这段简短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这里,庄子用大鹏鸟比喻大智慧、大格局,以及“自由”的人生态度。 然后庄子将大鹏鸟与其他物种[ti%uE1o]和笑笑九进行了比较。 萧和雪九对大鹏笑道:“要从北海飞到南海,就得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同时还要顺风而行,准备三个月。”食物。但我们只要一跳就能飞起来。” 有时它停在树枝上,有时飞得很高,有时落在地上。 为什么要飞上九万里的天空?
庄子讲完这个故事后说:“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拥有小知识不如大智慧,小命不如长命。 每天都在生、死的细菌无法理解一天中的时间; 春生夏死、夏死冬死的蝉,无法了解一年的时间。 这些都是短暂的寿命。 楚国南方有棵鬼树,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 古时有棵大椿树,八千年春,八千年秋。 这些都是很长的寿命。 彭祖活了800岁,至今仍以长寿闻名。 普通人与他相比难道不会感到悲哀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认为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即春季和秋季。 庄子在这里将细菌、鸟类、蝉等短命生物与鬼树、巨椿树等长寿生物进行了比较。 它表明每个人甚至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视觉模式和局限性。 小格局的人无法理解大格局人的心态。
第二个故事是尧与许攸的故事
相传,许攸是尧舜时期的隐士。 一日,尧帝说欲将天下割让给许攸。 尧帝曰:“日月已出,而小火炬未灭,其光岂能与日月相比?已下雨,怎能照耀?” 灌溉农田不是白费力气吗? 我若放弃王位,天下就太平了。 但我仍处于王位,我感到羞愧。 请允许我把世界交给你。”
许攸道:“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了,我若再接替你,岂不是为了名利吗?名是依附于现实的物体,我该是名义上的物体吗?”只是?鹪鹩在这儿 森林深处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喝河水,只要填饱肚子。请你回去吧,世界对我来说毫无用处!虽然厨师不会做饭,但主人不能超越他的权限,取代厨师去做他的事情。”
只有满足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态度。
第三个故事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下去,结出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大葫芦不够坚固,不能盛水,所以我把它剖开,做成了瓢。 ,而且太大了,没地方放。这葫芦虽然大,但没什么用,还是砸碎吧。
庄子曰:“夫子实不善用大物。” 于是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宋朝有一户人家,善于制药膏,防止手裂,世代漂洗丝絮。 有一个家庭。 游客听说此事,高价百金买药。 全家人一起商量:我们祖祖辈辈都在河里洗衣服,没赚到多少钱。 现在有人一次性给了我们这一切。 这是更多的钱。 我们把处方卖给他吧。 于是,游客拿到药方后,就来游说吴王。 恰巧此时越国攻打吴国,吴王于是派此人率领大军,跟随越军过冬。 在水上的战斗中,由于士兵们都使用了这种药膏,吴军击败了越军,吴王奖励了这个人土地。
庄子对惠子说:“你看,这都是同一个药方,有的人用它来获得报酬,有的人只能靠它生存。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这个东西是否有用,而在于你如何使用它。 ” 。 现在你有了这么大的葫芦,可以用它做船去江湖里游泳,你却还担心葫芦太大没用,其实你只是无知而已。”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有用和无用的。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 它的树干弯曲,布满皱纹。 虽然看起来很大,但是并没有什么用处。 它长在路边,连路过的木匠都不看它一眼。
庄子说:你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它们趴在地上,等待小动物从洞里出来寻找食物或玩耍。 它们可以上蹿下跳,却无法避免落入猎人的陷阱。 还有一头牦牛,它的身躯很大,像天上的云; 它很本领,但它抓不到老鼠。 你现在有一棵这么大的树,你却担心它没有用。 为什么不把它种在空旷的地方呢? 大树不会被别人砍倒,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当你累了的时候,你可以把它种在树下。 现在您可以享受凉爽的空气了。 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麻烦。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并没有讲很多空洞的道理,而是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还运用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大知识和小知识,大知识和小知识。 用与小用、有用与无用都是相对的,不是事物的本质,关键在于你对待它的态度。 从不同的角度,你会看到不同的场景。
大诗人苏轼说:“横看是山,侧看是峰,远近高低各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这是一种透视主义。
在西方哲学中,透视主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透视主义有一个隐含的前提,那就是山还是那座山,庐山还是那座庐山。 你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但无论如何,山都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用无人机从不同角度观察,就能清楚地看到全貌。 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有真理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却不这么认为。 他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透视主义”。 他说:洞察力是一切生命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无法逃避视角。 他还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 换句话说,没有真理,只有观点,但我们创造了真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真相被埋藏在观点之中。 我们很理解这一点,但是说没有真理而只有观点是非常违背我们的直觉的。 客观事物不是我们都能看到、感受到的。 ? 为什么不?
当然,尼采是从道德角度来讲的。 尼采认为,当我们做出任何事实判断时,我们都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 这是一种“不诚实的愿景”。 ,把一些观念提升为“普世价值”或“公认的真理”,让所有人都遵守。 这是一种强行的“道德视角”,对道德的批判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在尼采的视角主义中,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真理。 我们的任何认知都只是在道德体系、价值体系之内,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如果不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 正如康德所说,我们只能透过一副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 人类拥有的一切都是基于概念和直觉。 但不幸的是,概念是人类创造的。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苹果在你面前,它真的是一个苹果吗? 当然不是,连苹果这个概念都是我们给的。 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味道很甜。 这些是我们从人的角度赋予的真理和价值观,但它们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例如,一只猫宁愿饿死也不愿吃它面前的苹果。 。
好吧,我们回到庄子的思想上来。 庄子说,事物没有绝对的价值,任何价值只有相对价值。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 葫芦还是一样的葫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处; 药膏还是一样。 药膏可分为大用途和小用途。 庄子曰:“无非如此,无非如此,知己知彼,自知之明。”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怀疑事实判断,留给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