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关系修道者的闲言碎语。实际上这些说法,往往基于并不了解修道者的生活而产生的误解。如很多人在来到道观后,发现很多道长不怎么热情,也不太爱说话,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几句带过。难道,这些道长们一个个地都清高地不食人间烟火了吗?答案自然是“非也”。
为了以正视听,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修经验,简单粗浅地叙述如下:
一、道长都不善言谈?错了,道长并不“冷”,他的热心肠你可能还有机缘遇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从来不笑的“冷面人”,这种“冷面人”每天脸上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偶尔挤出一点应付笑纹也算赏脸了。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和道长不爱说话是一个道理。“冷面人”不是不会笑,是生性淡漠,不是牵扯到自己根本利益的时候是不会露出笑容的。同样,如果善信福主一直问“你说没有师承就不能做法事,那么发明道教的人的是谁传授的?他们登坛做法是不是灵验了?”,或者说“我以为某某某或某某某天师说的话不对,应该这样这样理解”等等,诸如此类,不要说高真先师不回答,就是一般修道者都懒于回复,因为有些话就是说给有智慧的人听的,有些话是说给一般善信福主说的,而有时候不去理会一些“中二”和“杠精”的话题,那本身就是一种回复或者说是一种态度了。
对于无法言说之事,必须也只能保持沉默,因此久之就有了“清高”一说。此说法不过是一种贬低修道者的泄愤之词,理由不成立自然也就不多解释了。如果过多地解释,就会失去道教“无为”的宗旨,变成“有为”的状态了,这在修行之中属于大忌的。
二、道长遵守口戒律条。你也许不知道,多说话很可能也是会犯戒的。
戒律是什么,戒律就是规范修行人行为举止并得到绝大多数同行人承认而遵照的一个要求。道教从立教开始,就非常重视戒口的。
戒口,基本意思为慎言。汉·袁康《越绝书·内经九术》中就有“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的论断。道长们守口戒是有久远的传承的,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故弄玄虚。道教很多经典中都对“说话”这件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进行了规范和训诫,比如《老君说五戒》中有“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漏泄”。
《老君戒经》曰: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反复、两舌。
《初真戒》中说:迷人未识道时,未闻经时,未遇师时,疑团未剖,智镜未开,不能省觉,自蔽光明,任心肆意,念念不停,思为不返,尽被贪、嗔、痴、淫、杀、盗、恶口、绮语、两舌、妄言十恶,并尘境外缘扰乱身心,致使六根妄动,甘受驱驰劳苦,流浪生死无休。
真大道的《大道九戒》中有: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等等。
道士本来就是大道之人,在过程中自然就必须遵守祖师爷传下来的诸多律条。因为受戒,所以宁愿被人看成是不言语的“怪物”,都不会去破坏祖师爷制定的这些律条的,更不会因此而坏了自己的修行。这也就是修行者和非修行人的最大区别。别人理解不理解他没关系,修行的事有很多时候都是常人不解的,但修行人自己却不能因此而起了疑惑心和动摇心。
三、道长怕言多有失,承担“因果”之责。
每个人都不是万事通,也不可能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掌握,因此,对于自己不掌握的知识面,道长一般在交流中是不涉及的。或者对于有损道教及祖师爷的话题,或者是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议题,也是不参与讨论的。人是个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如果交流时说到激动处都难免有激昂之言,有失口之言,若听闻者是智人,自然能够分辨出好坏;如果听闻者乃痴迷的人,闻道长失言,犹如得到祖师真传,生活中或者修行中按照误传误解办事,自然会得到损报,这样道长在无形中就造下了“口业”,就要为说过的话承担责任。
所以,明哲保身的道长是不会多说话的,也不会妄加评论任何话题和人物。这样做不但可以保证自身安全,而且也符合太上《道德经》中讲到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精神。
知道了上面的三个理由,我们就知道了道长为什么不会多说话的根由了,大家也就会因此改变对道长的看法了。最后,祝福天下的善信福主都能得闻正道,性命双修,清静祥和,与道合一。
慈悲,福生无量天尊!
(本文作者:李三全,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