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以来,中国历史上曾盛行过一种本质上是巫术的宗教,但它以老庄极其杰出深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并以老子为始祖,因此可以自称为“老庄”。道教。 后世喜爱老庄的人会说,道教与道教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 道教以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这是道教的卑鄙手段,不能损害道教的清白。 另一派坚持儒家立场,隐约将道教视为异端的人则直接认为道教是败坏的道教。 这两派的论者中,前者有意保护道教,但没有完全把握道家思想的真谛; 后者虽然对道教有些恶意,对道教了解比较透彻,但仍然不能幸免于“表面”。 这种人可以说是缺乏一些历史眼光。 从高级到低级当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高级也有来源吗? 在达到更高层次之前,似乎不可能有更低层次的存在。 我时常怀疑,这种哲学或形而上的道家思想一定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含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者更具体地说,一种巫术。 这种宗教在其基本性质上可能与后来的道教没有太大区别,尽管它在形式和组织上可能完全不同。 我们可以暂时将这种未知的古老宗教称为古道教,因此东汉以来的道教可以称为新道教。 我觉得与其说新道教是腐化的道教,倒不如说是古代道教的复活。 不,古代道教也许一开始就没有消亡。 新道教只是古代道教的一个正常的、自然的组织。 这里我们应该把宗教和哲学分开,当作两笔账来算。 从古道教到新道教是一个系统的发展,所以应该排在一条线上。 哲学上的道家思想是古代道教所分泌出来的品质。 既然精气已经分泌出来了,那么无论经过什么发酵,精气都不能对剩下的残留物负责。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古代道教后来发酵形成了天师道等形式。 这是宗教自己的事,与已经脱离宗教的道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 道教不仅免除了新道教的败坏行为,而且还有提炼出古代道教的一些精髓的功绩。 道家只应感恩道家。 不过,道教诞生于道教,这或许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如果它认为这是卑微的出身,想要回避或者否认,那就不应该这样做。
我所说的古代道教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于本文篇幅不允许详细解释。 我现在只能提几点来讨论。
后世新道教虽以老子为祖师,但真正接近道教宗教精神的却是庄子。 《庄子》这本书确实充满了神秘的思想,这显然是古代宗教的反映。 《老子》这本书虽然也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但似乎比《庄子》淡得多。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得不同意大多数现代学者的观点,至少《老子》一书的时代应该是在《庄子》之后。 下面所记录的《庄子》节选,不正是一向“得意忘形”的读者想起庄子的“寓言”,甚至是他写作的措辞吗?
妙古社山上住着一位神。 他肌肤如冰雪,风姿如处女。 他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他乘云,乘飞龙,游历四海。 他神圣的专注使事物没有瑕疵。 ,庄稼年年成熟。 ……人不受任何伤害,天大水浸不被淹,大旱金石流,地山焦而不热。 (《逍遥游》)
夫道有情有信,是无形的,可传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是自其根而起,无天地,自古已定,神鬼帝王生于天地,非太极之前所为。 高,六极之下而不深,先生而不恒,长于古而不老。 魏魏夺天地得之,伏羲攻齐母得之,魏斗得之,万古长存。 我是通过在大河里游泳得到的。 我是建武拿到的。 我在山里得到的。 黄帝得之。 我在天上得到了它。 颛顼得之。 那是在玄宫之中。 于强明白了。 他站在北极附近。 西王母得之。 ,不知其始,不知其终。 彭祖得之,余宇为上,吴伯为下。 傅说得之,为武丁丞相。 他即将拥有世界。 取东魏,骑极微,比星辰。 。 (“特级大师”)
伟人是神,大沼灼热而不炽热,江河汹涌而不寒冷,雷霆破山,风震大海而不惊骇。 若是如此,则可乘云,乘日月,行四海,生死不改。 (《万物平等》)
以上只是摘自《内篇》的几个例子,其他《水杂篇》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词语。 这些都不能说是寓言(庄子所谓的“寓言”有特殊的含义,这里不讨论)。 即使它是一个寓言,作者也必须首先对其可能性和真实性毫不怀疑,然后才能相信它可以说明或证明真理。 你永远不会用“假”来证明“真”,或者用“不可能”来证明“可能”。 庄子绝不会使用这样的辩证法。 事实上,庄子所说的“神”、“真人”等,他真诚地相信确实有“人”。 他还认为,原来的“人”就是这样超越的,而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这样,是由于后天的道德、仁爱等被剥夺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他称这个原始的“人”为“真正的人”或“神人”或“天”。
只要我们记住灵魂不朽的信仰是宗教最基本的出发点,庄子的思想就不会显得奇怪。 他所谓的“神人”或“真人”,实际上是人格化的灵魂。 所谓“道”、“天”,其实都是“魂”的替代品。 灵魂是不朽的,是生命的本质,所以它是真实的。 因此,反过来说,身体的存在是虚假的。 真者为“天”,假者为“人”。 庄子的整套思想可以说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道教的其他流派,或多或少与庄子相近,其宗旨是珍惜自我重生,可以说都有庄子的情操。 将这些部落按顺序排列,我们可以发现,颜色越不神秘,越接近现实,意义也越低。 一种极端,就是神仙家族、房中家族(这是根据《汉志》分类的)等低层家族。 不正常的健身技术。 冯智胜先生曾说过,杨朱派重生重己的哲学,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伤害生命,也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避免伤害他人。 然而,人和事瞬息万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危险。 老子的学说是发现宇宙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知之者能行之,则可望“不危”。 庄子的《人间》也研究了我们怎样才能进入人间而不受到伤害。 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人和事都是瞬息万变的,涉及到太多看不见的因素。 于是老薛就冲破后墙说道:
我之所以有重症病人,是因为我怀孕了。 我既然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烦恼呢?
这是一句真正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话。 庄雪接着说道:“生与死,我们都一样。” 不以伤害来伤害,那么伤害就真的不被伤害了。 从以上分析,冯先生得出结论:“老子之学,以杨朱之学为基础,高一级,庄子之学,高两级。” 冯先生从哲学思想的立场上,将杨老庄之学比作三派所阐述的意义,如上由粗到精的顺序排列,是正确的。 从宗教思想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可以说,庄子是最神秘、最接近宗教的,老子次之,而杨朱最接近现实,距离宗教最远。 要将形状的处方技术更进一步,它甚至不愿意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培育”形状。 最好有一个一剂就能“变形”的药方。 于是秦始皇和汉朝就派人去索取。 “灵丹妙药”的事情发生了。 庄何总是养精神,而杨朱则可以说是养身体。 成仙一为养身,二为化。 这样,追求灵魂的不朽,就转变为追求肉身的不朽,手段上,从内功变为外功,在外功上,由渐进变为突然。 ——这包含了大部分战国、秦汉时期的道教、方术,追本溯源,是一种宗教信仰。
除道家神仙派外,当时还有两派“展”,即阴阳派和墨家。 这两个家族与宗教的关系早已为学者所关注,在此无需讨论。 现在我们应该考察的是,这两个家族到底属于哪种宗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所谓的古代道教,还是另外一个或多个宗教。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回答,他们不是属于儒教的宗教。 从古代民族的复杂情况来看,古代应该有不止一种宗教。 儒教虽然不愿意称自己为宗教,但实际上它是源于或游离于宗教的,而且这种宗教与古代道教完全不同。 什么是儒教? 胡适之先生列举了古代宗教迷信的三个要点:
(一)有意志、有意识、能赏善罚恶的皇帝;
(二)崇拜各种自然力量的迷信,如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等;
(3)对鬼神迷信,认为人有死亡知识,能带来祸福,所以必须祭祀和供养。
胡先生认为,这三种迷信“可以视为中国古代的国教,这个国教的领袖是‘皇帝’”,并说:“皇帝的名字就是这个国教存在于中国的铁证。”远古时代。” 胡先生就用了这三点。 诚然,它是古代中国“国教”的中心信仰,但他所说的“古代中国”似乎包括西起秦陇,东至齐鲁整个黄河流域的古代北方民族。 。 在这一点上似乎还有考虑的空间,傅孟震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古代中国民族曾经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家族。 (不过,所谓的东西方,应该是指古代的原籍地,后来东西方互相迁徙,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认为胡先生所谓的“国教” ”只能说是东方民族的宗教,即儒教。 来源。 至于他列举的三点,其实只能算作一点,因为前两点可以合并到第三点中。 所谓“知死能招祸福”的“鬼神迷信”,确实是宗教信仰的核心。 其实,与其说“迷信鬼”,不如说“迷信鬼神”,因为在儒家眼里,神只是更高层次的鬼,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区别。种类。 所谓鬼,就是死了却好像还活着,能吃能喝能走的人。 他能行善,也能作恶,所以必须受贿赂或以祭祀来报答。 总之,对付鬼和高级鬼——神,和对付人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是生活在不同状态的人。 就像活生生的人一样,他们是一种实体,而不是想象的存在。 了解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再来看胡老师提出的第一点。 既然领导的人是“天子”——天子,那么“天”就是天子的父亲,而天子就是“人”,那么按理说就是天子的父亲。天子也必须是一个“人”。 从古代帝王受天启发的传说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毫不奇怪,我们从东方民族的经典,即儒家思想中所知道的天堂,是一个人的人格的天堂。 此神能享饮食,能行权造福。 原来他只是人类死后的最高级别的鬼魂。 上帝是鬼,所以胡先生的第一点就落入了第三点。
《陆羽》记载吴伐越,掘会稽山,得巨骨的故事。 恰巧吴国使者聘用鲁国,在宴会上问孔子。 孔子认为这是防风氏前太子的遗骸。 他说:
山川灵石,足以调节天地。 他们的守护者是神,国家的守护者是王子。 他们都属于国王。
吴使又问:“防风镇守什么?” 他回答:
王莽氏王,镇守凤溪山,姓齐。 在虞、夏、商、周时期,他是王莽氏族,在周朝,他是昌帝,现在他是国主。
这证明了古代东方民族中所谓的山河神,是过去掌管山河的死人,而不是山河本身。 按照胡先生的说法,崇拜山川是一种“崇拜自然各种力量的迷信方式”,这等于说儒家是泛神论者。 事实上,他们的信仰中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 胡先生提出的第二点也可以归为第三点。
既然儒家的鬼神观念的真相已经清楚了,我们现在可以回过头来讨论道教了。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道教的一切思想都是源于灵魂不朽的观念。 对比儒家和道家,似乎儒家的死者不朽是指肉体的不朽,而道家的死者不朽则是指灵魂的不朽。 肉身是不朽的,所以必须好好埋葬,长期甚至永远地祭祀。 所谓“祭神如神在”的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 我只是怕它不“如在那里”,所以我必须设置一具尸体,以保证那个“如在那里”的最高程度的真实性。 这种态度可以说是极其执着,极其踏实,又极其平庸。 相反,道家认为肉身会死,但灵魂不朽,灵魂是非物质的存在,所以在丧葬祭祀方面,他们与儒家的立场是对立的。 《庄子:烈欲口》一章有庄子本人反对厚葬的一段话,但意义很浅,无疑是庄子的一个追随者的作品。 相反,汉代“学黄老之术”、主张“裸葬反真”的杨王孙则发表了真正代表道教理念的理论。
而且死者将化生,物归原主。 归者必成,化者化。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相反,死亡的声音和死亡的形态确实符合道教。 夫以花饰身,以花繁盛,厚葬以掩其真性,使归者不能来,化者不能变。 这导致一切都失去了它的位置。 我听说精神是存在于天上的东西,身体是存在于地下的东西。 神灵离开形体,回归本性,故名鬼,鬼言归来。 他怎么知道他的尸体是孤独的? 裹着钱帛,包裹着棺材,系着树枝,口含玉石,不能化为石,而枯蜡。 一千年之后,棺木腐烂,必须归还大地,才能回到真正的居所。 这就是姚明说的,用九客?
这完全就是肉身死后,灵魂永生的道理。 既然灵魂是一种“看不见、沉默”的超自然存在,自然不需要祭祀。 所以,儒家重视祭祀,因祭祀而重视礼仪,在道家看来实在是可笑。 总之,儒家非常重视身体,认为人死后生命继续存在于身体中。 他们不承认灵魂脱离肉体后的独立存在。 道教非常重视灵魂,认为生命有生时暂时蕴藏在肉身之中。 肉体死亡后,灵魂就获得了解放,这种绝对自由的存在才是真正的生命。 这种对灵魂的认识是产生儒教和道教的两种宗教之间的分水岭。 因此,两派哲学家的宇宙论、生命论、知识论乃至政治思想,都与这种宗教信仰的先天差异背道而驰。
既然儒家和道家的前身宗教信仰已经明确,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回到阴阳学派和墨家学派。 阴阳学说本身就是一种宇宙论。 就其性质而言,一目了然,它远离儒家,接近道家。 至于他们的天人相应论,与庄子的人还天论非常相似,因此可以认为阴阳学派与道教出自同一个原始宗教。 司马氏谈到道教时说:
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阴阳大和,儒墨之善,是佛法本质的总结。
这里明确了阴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主体或框架,而对儒墨思想的承认只有补充修正的副作用。 这可能是道家受阴阳派影响后的观点。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阴阳与道教的血缘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们的结合也特别容易。 钱宾斯先生曾说:“莫氏因埋葬薄,故称莫氏”。 我想,莫名与薄葬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 薄葬是墨家思想最基本的核心,但却是可能的。 如果叫“薄葬”,意思是从“俭用”衍生出来的,那就是认为墨家太浅薄了。 更何况,虽然节俭了很多,但墨子在丧事上大做文章,这不奇怪吗? 我怀疑节俭丧葬理论受到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传统宗教思想重视灵魂胜过身体。 如果将节葬与节用联系起来,倒不如将其视为与墨家重义重生、注重“体”的态度的一致发展。 儒家虽然也讲“杀身成仁”,但这终究是出于不得已。 墨家有轻身的宗教传统,所以他们赴汤蹈火的态度自然,情感热烈,这与儒家确实不同。 虽然墨家在功利主义方面与儒家思想非常接近,但也可以说墨子生活在东方,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他心里,墨家和道家倒是和谐多了。 宋璐和尹文明显然不是这两个人。 派系之间的桥梁? 我怀疑墨家思想也与古代道教有关。 《庄子·天下》的作者也算墨斋、秦滑里都听说过古代道教,还有宋林、殷文、蓬蒙、田骈、神到、观音、老聃、庄周等人。其中都算知道“本数”,而“邹鲁、夷神先生之士”只是讲“末度”,《天下》的作者显然认为墨家都是在“末度”。道教圈子里,儒家除外。 他还说“道教将分裂世界”。 然而,数百家思想流派(儒家)最初是从共同的道中分裂出来的。 这个“道”在分裂之前是什么? 难道就是所谓的古道教? 如果这个古老的道教真的存在,我怀疑它原本是中国古代某个西方民族的宗教。 与儒教所衍生的东方宗教相比,这个宗教优越得多,伟大得多,美丽得多,不管它的后代多么无望!
原载于《北京大学国学讲座》哈尔滨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