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浅谈道教忏悔的修持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

讲经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抱拳,各禀丹诚,恭迎三宝。

一心奉请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

一心奉请上清真境,大罗灵宝天尊。

一心奉请太清仙境,大罗道德天尊。

恭望大道天慈,鹤驾鸾舆,降临。

各位今日大家有缘,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阎浮提世界的大事因缘。我在这里讲经,讲哪一部经典呢?今天我讲的是出自《玉皇经》中的“忏悔经”。我先讽诵今天要讲的:

长跪忏悔

臣等自从无始劫,无明烦恼覆真心。

常行杀盗与淫邪,两舌妄言并绮语。

诽谤大乘真正教,斗乱亲朋离间人。

贪嗔痴暗纵三心,喜怒爱恶增七慢。

历劫罪根难记忆,多生业垢不能量。

皈依上圣大慈悲,发露真心伸忏悔。

万劫千生诸罪垢,愿从忏悔悉消除。

将此身心奉上真,惟愿罪根悉原宥。

一、什么是忏悔?

《初真戒说》云:“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着,娇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禁止,永不复起。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业,愚迷执 着,娇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皇经注解》云:“忏,自陈己过,愿永灭此恶;悔,懊恨前非,愿自改图,即罪人自首也”。从这两段开 示告诉我们,忏悔就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真心,痛改前非,发愿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不仅要“忏其前愆”,以前所造 的过错要忏除,也要“悔其后过”,让以后的过错不再产生,一般人只知“忏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后过”,以致前罪还没消灭,后过又产生了。当一个人出现了 “后过”,就代表忏悔的不够真诚彻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将前罪忏除掉,就必须要能真正的“悔其后过”,也就是,相同的过错,绝不重复。当一个人可以“不二 过”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忏除我们的前过了。而要能够除过,不论是“前过”或“后过”,我们就必须坦诚我们的过错,或看清楚我们的过错是什么! 所以,忏悔,就意味着,卸除所有心灵的武装或伪装,不管是意识或潜意识里,任何“合理化”的伪装。那是一种完全对自己的坦白,将自己的过错或心灵的污秽, 赤裸裸的,不加任何隐瞒坦露出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忏悔需要“诚恳”,为什么无法诚恳的人,就无法有真正的忏悔,因为诚恳意味着,坦白、不曲诈、 不推诿、是一种完全的“真心”。能够诚恳的人,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然后藉由这样面对,来“认清”真正的自己,并藉此而达到“醒悟”和“清洗”的目 的。所以,一个能够诚恳的人,也才能有真正的忏悔,也才能以这垟诚恳的心,去面对别人,当下承担自己的过错和责任。

忏悔是做为一个人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不论自己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过失,都应该忏悔。因为你要忏悔的不是光你这一生的,而是累生累劫的。经中第一句就告诉我 们从无始劫以来所造的罪业,都要忏悔。而且我们忏悔要忏涤的也是万劫千生的诸种罪垢。圣人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道经上祖师垂示我 们:人的根性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也是根性最好的,是“上士”。这种人见闻了经法以后能如理如法地去修学,生活,他不会去犯罪。第二种就是“中士”虽然也 见闻经教,偶尔也会去做犯罪的事,但事后有悔改之心。一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有了错误没有悔改之心,放任自由,越陷越深,罪孽越积越大。第三种就是 “下士”,有了错不知悔改。

道经中有“洗心忏悔”之语,忏悔即是人格的清洗剂。对我们心灵的种种污染和污垢,进行一次次彻底的清洗,当我们的忏悔愈深切,愈是能洗涤我们愈微细的心念 污垢,愈清除我们重大的罪业!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心灵上有所进展和净化的,因为不忏悔,意味着心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不忏悔,意谓着以前的过错没有 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产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打扫干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打扫、清洗自己的不良行为,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 污垢。上垂示我们,我们的真心从无始劫以来,被无明和烦恼障蔽了自己的本性真心,如果用真诚的忏悔洗涤我们肮脏的灵魂的话,我们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呢。就像一件很华美的衣服,本来很干净。如果穿了很久也不洗,时间一长就发臭了,在你身边的人就躲着你了。你身上有罪过,你不去忏涤,任由罪过日积月深的 话,就和那件肮脏发臭的衣服没有两样了。常言说的好:死人臭臭一堆,活人臭到处臭。第一句是说人死之后尸体腐烂之臭,第二句是讲人如果品行不端,灵魂肮脏 的话,就“臭名远杨”了,人人讨厌了。

我们本来的本性真心是清明的、是无染的,就像新农服一样。因为从无始劫以来无明烦恼,使我们造下了许多罪业。烦恼污染了我们的灵魂,罪业带来了生命的痛苦。所以我们要至诚地求忏悔,去清除自己灵魂上的污垢,使我们的本性真心返朴归真到本来面目,这样我们才能够好好做人。

二、忏悔的对象

1、对自己忏悔(自我忏悔)

自我忏悔就是自己犯了过失,而其他的人并不知道,并没有同其他人发生不愉快的事。也就是说,没有妨碍人,没有让人家受伤害,可是对自己修行、德行有亏,是 一种错误,或者是一种过失。这时候就需要忏悔。这种忏悔就是自己检讨自己的过失,向自己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过失,这种自我约束的忏悔行为称为自我忏悔。自我 忏悔不是说自己骂自己,自己罚自己,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发自内心非常欢喜愿意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修行。

2、对人忏悔

对人忏悔就是指被自己伤害的人,或者是自己觉得让他人痛苦,可是对方没有发现。这个时候要自己负荆请罪,真诚地向别人道歉,以求得别人的原谅和宽宥。这个 意思是说,对自己做错的事,要负担起责任来,而不是逃避和隐瞒对别人的过失。对人如此,甚至对动植物,也是相同的。我们伤害了动植物,动植物是不会讲话 的,但是我们知道让动植物困扰了,一样的要忏悔。

3、对众忏悔

对众忏悔就是犯了众怒,或者是让一组人、一个团体受到了伤害、受到损失,不论是在精神或者物质方面,让一个小团体或是大团体受到伤害,就要当面忏悔,叫做 “对众忏悔”。众有小众,大众之别。如果是局部的人、几个人被你伤害,或者因为受你的影响而损失了,那就对局部的忏悔。如果整个团体,因为你做的事,而使 得名誉上受损失,或者是财务上受损失,那就要向大众全体忏悔。

4,对神圣的忏悔

我前面所说的三种忏悔对象而做的忏悔,因为忏悔对象都是人和物,这种忏悔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忏悔是发起忏涤无始以来的诸罪垢,只有向神圣忏悔,才能超越 人物的局限。从道门的各种“忏悔文”和“宝忏”来看,忏悔都是向神圣发露自己的过恶,祈求神圣慈悲哀怜,赦宥罪过的,忏涤的都是从无始劫以来乃至今生的罪 垢。从这点来看,对神圣的忏悔则更究竞和。

 

三、罪根的源由是什么?

关于罪根的源由上说的很明白,主要聚集有以下几种源由:

1、由无明烦恼而来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无明”?《皇经集注》上说:“人性本明,因事物动心,自己遮蔽,不能返观内照,起了妄念,故曰无明烦恼”。 《清静经》云:“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的意思是说人执着万物(被外物所 惑),就会产生贪求之心,贪求之心既生,就是烦恼。由烦恼而起妄想,使得身心忧悲痛苦,于是遭到浊秽与侮辱,飘流在生生死死之中,永远沉沦在广大无边的苦 海之中。“无明烦恼覆真心”的意思是说,我等无始以来是非不明。然人的自然天性是清明的,但是在应物的时候迷失了自己本来的真性,起了妄念。因为无明 心生起,烦乱恨恼,倾丧真心,所以叫覆真心。真心常在,虽无丧失,因为无明烦恼的原故,于是变的昏暗蔽锢。如物被覆蒙不见,去了,自然现出本来面目。就像 中天的宝月一样,而被迷云遮蔽了本性的光明。

2、从“十恶”中来

上说:“常行杀盗与淫邪,两舌妄言并绮语。诽谤大乘真正教,斗乱亲朋离间人,贪嗔痴暗纵三心。这些罪业道教称为“十恶”。《初真戒说》上说十恶指:“贪、嗔、痴、淫、杀、盗、恶口、绮语、两舌、妄言”。其中贪嗔痴属心业,杀盗淫属身业、恶口、两舌、妄言属口业。

(一)心业大罪贪嗔痴

从前面我讲的来看,我们的罪根的主要由无名烦恼引发贪嗔痴而来。那么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十恶”。我们凡夫的心总是再打妄想,所以罪业就产 生了。贪嗔痴这种种的妄想,是造生迷惑的根源,有了迷惑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言行,因为思想言行的错误就会导致人生的种种苦痛。因为有了贪心,就有了妄 求,但世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轻易能够得到,因为得不到而产生嗔恨之心,换句话来说就是无明火燃起来了。人有了嗔恨往往失去理智,不分青红皂白而愚痴。贪 嗔痴所造的心业,再由心识带动身和口造下无边无际的恶业。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不从罪恶的根源上来断除恶业的话,则永远是不清静的。玄门的诸品经典和历 代祖师都非常重视修心,认为“万法千门修心为上”。因为“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为变化。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神慌地狱门。

心业第一大罪就是“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上说:“罪莫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罪过比任情纵欲更大,没有什么灾祸比不知足更大,没有什么灾难比贪得无厌更大。所以只有感到满足的这种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了。

紫阳真人说: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顾形容暗瘁枯。试问堆金如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邱祖说:“心 安不说三公位,性定强如十里诚”。两位祖师慈悲心切,都是教人以道德为重,不可贪恋名利也。贪即贪心、贪著,贪名,贪利等等。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 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追求物欲享受,追求以及生活环境的舒适,在贪图过份的物质、物欲的同时,必定会造罪与造业,贪求永无止境,而内心疲惫不 堪,不知知足方为真正快乐。看看古往今来有多少是有好下场的,有多少贪图名利之辈因此而丧身。需知名利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让人不贪名 利,不是教人避名利,是让人在名利场中,做出不贪名利的实落工夫。如果能实实悟透贪名利能乱人的性,名利能迷人的心,名利能骄人的气,名利能败人的德,名 利能纵人的恶,名利能伤人的身,名利能送人的命。贪名利是大苦,贪名利是火坑,贪名利是泥涂。过去也有祖师在名利场中成道的,如鲍靓、淮南子、东方朔、许 旌阳、梅真人、葛仙翁、抱朴子、罗状元都是大隐居朝,成就大事。至于周、程、张、朱,都是不贪名利,可仕则仕,可止则止。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此贪欲大罪,如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心业第二大罪就是“嗔”。《敲爻歌》说:“嗔不除,态不改,堕入生死轮回海”。这句话是说嗔恨为碍道之物,必须狠力除去也。嗔即嗔怒、嗔恚、生气、发怒, 一种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因为人有了嗔恨之心,如同蛇蝎一样,剧毒结 于心胸,时间长了就变成蛊病,伤生损命,为祸甚烈,外而损人,内而坏己,无医可治。要治此嗔恨之心,度量必须要如同天一样的广阔无边,醇厚要如地样的无物 不载,容纳要像海一样的众水朝宗。修行之人如心源如天之量,如地之厚,如海之宽,这便是无事仙人。量大则福大,量小则福小,比如生活在穷苦日子里,就是受 冻受馁,也知道是命,总不生嗔恨之心,要安贫而乐道。如遇患难之时,就是受魔考,也知道有定数,总不生退悔之心,任从天断。如果有人毁我谤我,不与他争 辩,时间长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人辱我骂我,总不听他,让他由他,让不过去,就避他一着。今生为人轻贱,即消前世罪孽,任他百般遭踏,只是替我消孽, 我得了便宜,他还堕了一身罪。修行人心中要有容人之大量,才好做工夫。如果今日争长短,明日对是非,自己招惹了一肚子气,扰乱了心思,自寻烦恼。总要把是 非长短,颠倒错乱的杂事,一起放下,只要问心无愧,何妨自己吃亏。倘若心肠窄小,眼皮浅薄,总是看见人家不是,讲人家不好,自己吃不得一点亏,容不得一点 事,张口议论是非长短,如何能全功果,享清福呢?邱祖说“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修行人如好动火,好生气,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烧万重青山,不怕你天大功 劳,只要一把无明火,就烧完了。世间糊涂学人,不知嗔恨之害事最大。或遇到了处境不顺而生嗔恨,或所谋不遂而生嗔恨,或因物有失而生嗔恨,或妒人之能而生 嗔恨,或情性不投而生嗔恨,或衣食不足而生嗔恨,或为人触犯而生嗔恨,或记小人过而生嗔恨,或求人不应而生嗔恨,或人不顺己而生嗔恨,凡是种种,不可一一 言说。嗔恨于外则能害其事,于内则能伤其真,务须内外干干净净。要学度量,灭嗔恨,全在发怒时能忍。古人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大事 忍过去,可以免祸;遇小事忍过去,省得烦恼;遇小人忍过去,不招怨恨,忍而又忍,久则心平气和,自然不发怒了。且看红尘世界,事非成败转眼即空,本无可 争,更不必怒。况修行如同桌吃饭,各修来因。各了各愿,各尽各心。时时检点,刻刻提撕,管住自己正事,哪有闲工夫去争强斗勇,计较是非,妄生嗔恨呢?

善男子、善女人:此嗔恨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心业大罪第三是“痴”。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个“痴”是由“嗔”而生发的。“痴”就是愚痴,说为物欲蒙蔽,为主观所蒙蔽,被自己的惯性,心态的趋势所操纵,而 不明自然的常理。《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是自然规律的意思,“明”是指有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聪 明,而是明了自然客观规律的大智慧。人如果没有这种大智慧,就会陷入愚痴的深渊,继而做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来,这样必定会带来灾祸。如同一个人,贪心别 人的财物,却一直求之不得,于是内心充满了嗔恨,因为在嗔恨的驱使下用凶器去伤害于别人。你说这种行为愚痴不愚痴,杀人偿命的道理他并不是不知道。当别人 倒在血泊之中的时候,这时才意识到了自己做了最傻的事情,是那么的愚痴。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在嗔恨的驱使下让他丧失了理智,你说愚痴可怕不可怕。 你们看那绑匪劫持人质时,无安人员如何劝说,却认假为真,认幻为实,不能猛然转念,放下屠刀。如果这个时候能悬崖勒马则罪亦少减。然其嗔恨妄生愚痴, 听不得半句真言,闻不了一句实话,挺而走险,伤人害己,可不悲哉!

善男子、善女人:此愚痴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二)、身业大罪“杀、盗、淫”。

身业第一大罪“杀生”。《老君戒经》曰:“一切众生,含气以上,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蚰咸知避死也”。古德说:“扫地怕伤 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因为大道慈悲,上帝好生。不杀生以体上天好生的大德。如果能网解三面,迹远疱厨,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德 惠之普,人虫草木一视同仁。在俗中,有所不便,则饮食随缘,三净是则:不起意杀,不下手杀,不眼见杀。孔圣说:见其生不能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又何 杀生之有。圣贤于肉食固未当必其有无,而仁爱之及物,亦何尝间乎彼此。杀生当中尤以杀人之罪最重。如若犯之,必永堕恶趣。

善男子、善女人:此杀生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身业第二大罪“偷盗”。《老君戒经》曰“一钱以上,有主无主,非己之物,皆不妄取。在地地官,在水水官,在人人主,如是则无无主之物,此言无主者,谓当时 无志护也”。也就是说做人要清白正大,不沾人一文的便宜,不妄取人一点的东西,不贪爱人一样物件。如有许多功德不清,及妄用人家功德,窃人之能为己所用, 都是偷盗。

善男子、善女人:此偷盗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身业第三大罪“邪淫”。《老君戒经》曰:“戒淫者,非夫妇,若出家人不妻不娶。若男若女,皆不得犯。夫妻虽非犯戒,过亦为淫犯”。吕祖云:“二八佳似 酥,腰中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邱祖云:“从正修持须馑慎,扫除自归真”。此皆祖师大慈大悲,教人去邪淫而趋生路也。淫之为 恶,丧人名节,亏己德行,受害无穷,流毒莫甚。不邪淫就是不到邪淫地行走,不与邪人往来,如吸毒、,狎妓尽都是邪事,定要断清。凡人一见美色,魂飞魄 散,淫心即动,欲火即起,气散神移。形虽未交,而元精暗中已泄。性已昧,命已摇,而况在色场中,日夜贪欢,以苦为乐,以害为快,如渴吃咸鱼,其渴更剧。有 日油涸灯灭,精竭人亡。不淫者,不但绝淫事,定要斩淫根,世间顽空守静之辈,人前夸口,自谓已绝淫念,每每梦中灵丹走泻,睡梦颠倒,阴魔扰害,无法克制, 自己吃了昧心食,欺己欺人。殊不知我不生欲,却有生欲者在内。窝藏欲念,岂是容易可绝?全要除杂意欲念,时刻提防,拴锁猿马。男子目不熟视女色,心不妄动 邪念,女子要端庄诚敬,毫无轻狂之态,嬉戏之容,至於穿戴,以雅素淡朴为好。凡创为淫词,造作淫具,起一淫念,述一淫事,皆是淫机未除,淫根未断。人自无 始劫以来,从色道中生,从色道中而死。生生死死,大半是作殃。有动之于天者,有出之于人者。动之于天者,是历劫根尘,发于不知不觉之中,起于无思 无虑之时。出之人者,见色而淫生,遇境而神驰。所以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好汉,帝王将相,因美色而丧身丧国。贤人君子当竖起眉毛,挺起脊梁,做个勇烈丈夫。若 淫心不除,终入轮回也。

善男子、善女人:此邪淫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三)、口业大罪“妄言、绮语、两舌、骂詈”。《老君戒经》曰:“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相违也。复有绮言、谄曲、 反复、两舌”。《易曰》“:艮其辅,言有序”。又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圣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道祖曰:“闭其兑,塞其门,终身不 勤”。此皆教人谨言,而不可妄言也。修行人要老实致诚,当说的话,有一句,不必别添枝叶。不当说的话,缄口莫言,若牵扯是非,花言巧语,当面虚哄好听,背 后行奸作怪,此等人纵有小能干,意浮而不实,带罪不轻。修行之人,最忌多说话,一则伤神气,二者惹是非,除劝善化人之外,总在装痴呆好。十二时中,回光搭 桥,静穆修真,对人不语。那有闲工夫,说话谈笑,躭搁时辰。看到人家好处,学他榜样,看到人家坏处,就要自己警诫。常当赞服人长,自讼己短。闲谈莫论人 非,静座常思己过。切忌恶口伤人,必遭恶报,谗口害人者,必有天遣。修行人切莫讲习俗语,乱讲散话,退人善念,误人好事,罪在不赦,一言之坏,即堕地狱。

善男子、善女人:此口业大罪,若有此心,当持正念,速求忏悔!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我上面所说的“十恶”,是我们常常因为无名烦恼而造心业,再由心识带动身和口造下无边无际的恶业。经上说人从无始劫以来,由无明 烦恼而造心业,再由心业造杀盗淫和造两舌妄言并绮语、诽谤正教、斗乱亲朋等恶业。因贪嗔痴发心身口三业,心身口统统都在造业了。这样从无始劫以来的罪孽多 的难以记忆,无量无边。我们一般是在又在不知不觉中造业,造业从来不中断,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造业。我们想恶业多,善业少。起心动念总是想自己的多,想别 人的少,多半都是损人利己,这是恶因,起过几个念头损己利人呢?心在不断地胡思乱想,口在不断地胡说八道、身在不断地胡作非为。胡思乱想的结果落实到身上 胡作非为和口上的胡说八道。

3、从“七慢”中来。

经上说:“喜怒爱恶增七慢”。《皇经集注》上引刘朗然祖师“七慢”说,这七慢是指:

一、慕浮华,不求大道,为狂慢。

二、恣肆恶念,不信罪福,为悖慢。

三、沉迷幻妄,不皈,为褻慢。

四、乐纵凡情、不亲正人、为傲熳。

五、匿怨妬横,不畏法典,为怠慢。

六、纵情恣欲,不保身体,为惰慢。

七、厌恶不辍,不登善地,不畏神明,为侮慢。

四、如何忏悔?

1、礼忏。

礼忏也叫拜忏。道教有很多忏仪,如玉皇忏、三官忏、真武忏等等。礼这些忏是祖师慈悲方便,悯救众生的宽宥法门,在虔诚的礼拜中,忏涤罪愆,以达到罪灭福生 的目的。宝忏有二种组成形式,一种就是忏文和诸天尊圣号;一种就是忏文和经句,但在拜的过程中,哪位祖师的宝忏就在经句后加这位祖师圣号。《宝忏》中称诵 天尊圣号,是“唱”和“拜”的形式,唱的同时一句圣号一跪拜。通过逐一拜诵诸天尊圣号以求忏悔,故称之为“拜忏”,拜过之后再反回来吟诵。道教的宝忏有很 多品类,日常忏悔用的最多是《玉皇忏》。这部宝忏是天界雷部辛天君所演,共分十段。即启忏、赞叹、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满愿、成真、结意、回向。从这 个排列来看,首先是表明礼忏的斋意和赞叹神的功德,继而除罪断障,以达到通过忏悔布而获得消灾集福,满愿成真的目的。

有一幅礼忏的对联是这么说的:“两目注观,必字字行行而有圣;一心皈慕,声声拜拜岂无神”。这幅对联是对礼忏者的基本要求,即“敬神如神在”,第二联用反 问的语气更加重了“神”存在的内涵。礼忏时,礼忏人虽然眼观宝忏,但最重要的还是“一心皈幕”,只有这样礼忏才能达到罪灭福生的效果,这是每个修学忏法的 人必须要注意的一个事项。

信徒礼忏求忏悔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到宫观随道长们一起礼忏。另一种就是自己在家中静室拜宝忏或诵忏悔文以达忏涤罪愆的目的。

2、心忏

《太清显化仪》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无,无心无罪两俱空,此即是名真忏悔”。这句是说: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所知的罪业忏悔,而且应念念忏 悔,时时忏悔。当我们藉着这样不间断的,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的深入忏悔下去,我们的心,渐渐的清静了,人生的梦,也渐渐醒了,最后我们明了原来所有的 “罪业”,都是“心”上起的  ,如果没有造罪的心了,罪业也就没有了。达到了无心无罪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忏悔。因为忏悔从诚恳开始的,有真实的诚恳起步,才能达到最后真正的“真忏 悔” 。

祖师流演宝忏,忏悔文于人世,必有祖师的慈悲用心。礼忏是一项非常庄严神圣的自我身心清静的修持。很多人往往把礼忏停留在了“形式”上了,没有明了礼忏的 真正内涵。礼忏和心忏本身就是一体的,这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这里刚礼完忏那儿又去造罪了,这样的忏悔只能是自我心理的一种安慰。他不是“真 忏悔”,又如何能消愆免罪呢?

五、礼忏的功德和意义

《玉皇宝忏》上说“性一纵,则积甚丘山;心一悔,则释如冰雪。故本行经教之昭示,乃罪福因缘之了明。敢不萌於悔心,敢不收其纵性。投诚恳切,望圣矜憐。十 恶五逆,随跪拜以消除。三业六尘,逐称扬而洗涤。不敢覆藏而自隐,悉皆守露以力陈,庶沐慈悲,特垂原赦。伏愿,万目千条之罪,言下立消。多生历劫之愆。道 前咸灭,更冀未来之世,长为无过之人,与道合真,去圣不远”。这段是说人求忏悔要有忏悔之真心,忏悔的关键要明罪福因果,萌於悔心和收其纵性。进而说 忏悔的功德能消除十恶五逆,能洗涤三业六尘。请求神圣赦宥罪愆,发愿永为无过之人,成圣成仙,与道合真。礼忏的时候求忏悔者面对圣真口诵,五体投地, 存想金容,是口身心的自我清静过程。关于礼忏为什么能消愆灭罪?一则是祖师功德大,能救度于众生。这如同过去皇帝能大赦天下一样。二则是因为“身为杀盗淫 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意之念,故使之以思神。”(陆修静祖师语)而礼忏这三者都具备。如果一个人口诵以净 口,礼拜诸神以净身,存思金容以净心,如此则三业清静,三业清净自然也就没有罪过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自然也就不造罪了。这就是礼忏的意义所在。

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忏悔是我们消除业障,培福积德的殊胜的法门。只要我们如法地去忏悔,忏悔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全真《早课》中就有《忏悔 文》,把“忏悔”做为功课每天来行持,可见祖师对“忏悔”的重视,“忏悔”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祭起这个“法宝”,来消除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的 罪过吧!

今天讲经,下面我们来做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讲经保平安,消灾增福寿。

求忏悔:玉皇赦罪大天尊!

求忏悔:三元赦罪大天尊!

求忏悔:太乙赦罪大天尊!

本文作者:北京白云观      楼嘉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