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老子都是先秦道家人物! 庄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今天我们总讲“老庄”,把老子和庄子并列为先秦道家的代表。 然而到了汉代,人们一提到道教,就说“黄老”。 直到魏晋时期,人们才重视庄子,并称老子、庄子为老庄。
那么老子和庄子的学说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同的。 老子是周代藏族历史学家、政府官员。 他觉得天下大乱,所以想教育统治者如何治理天下。
归根结底,老子的理论是“无为而行”、“不战则天下不能与你战”。 他认为人民应该“心虚、腹强、志弱、骨强”。 这常常使人们变得无知。 没有欲望,智者就不敢做任何事。”
因此,老子常常被批评为“愚民”。 后来法家从老子学说中分离出来,主张君主通过制定法律以无为而治。 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著的《老说》、《喻老》,都是对《老子》的阐释。 后来汉初流行的黄老道教被当今学术界称为道家和法家,是介于道家和法家之间的中间形式。
其实,在先秦时期,道家、儒家、法家并没有泾渭分明。 它们都是讨论如何治理世界的政治流派,因此常常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例如,法家韩非子是儒家荀子的学生,他也推崇道家老子的学说。
庄子是一位隐居的修行者。 他的理想在《庄子·逍遥游》中写到:“乘天地之义,制六气之辩,欲游无极者,将遭恶待?故曰:至人无我,神无功德,圣人无名。”
因此,庄子主张“用无用之物”、“超脱其德”。 他看到世间的动乱和动乱,于是寻求隐居,不愿为官。 《庄子》一书虽然歌颂老子,但其中提及老子的却相对较少。 相反,庄子经常用孔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也说明先秦时期各学派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庄子视孔子为启蒙者。
《庄子天下篇》评价老聃的学说:“以精为精,以物为粗,以积累为虚,与神独居”。 庄子的境界是:“寂寥无形,变无常,死又?生又?天地合一?神往何处去?光在哪里?突然在哪里?万物皆成,无有”足以返回。” 这就是庄子弟子眼中老庄的区别。 显然庄子更加超凡脱俗,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