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当然是《道德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和《列子》。
如果您想了解道教经典,请参阅《道教藏经目录》
1、《周易》:
本书是最早的炼丹理论,被后人誉为“炼丹之王”。 是之前炼丹液技术的总结。 “神通气”是指将乙血、黄老、罗火合而为一:太乙的性情与自身的性情一致;太乙的性情与自己的性情一致; 罗火的事情,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黄老的研究是可比较、可对照的; 三道从一,各有各的道。 本书为汉代黄老派方士魏伯阳所著。 讲述了炼丹器具的配制、药物的种类和用量、火候的调整、药物的反应过程或制成后的服用方法,以及所产生的效果等。详细阐述了丹药的反应原理和控热方法,为后人奉为指南。
《周易神通气》也是汉代学者对炼丹过程的描述,是易学与炼丹术结合的产物。 还将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越体纳甲说”,因此该学说在易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如果我们从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通气》,我们用阴阳变化的理论来解释丹药的形成原理,我们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控制炉火的原理。 例如,《周易神通气》开头说:“干坤之门,诸卦之母,岭与旷阔,谷之轴,雌雄四卦,被视为枷锁和战车,颠覆阴阳之道,就像工作一样。车夫拥有野蛮人的头衔,绳索准确,他在中心控制外部。数字在规则和历法。月有五六个月。经纬托付于太阳,合为六十。刚柔有外,内有内。”乾坤看离与后者所说的“六十”中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用来解释炼丹的整个过程的。 六十四卦中,以乾坤坎离为四基本卦,是丹药(乾坤坎离)形成的基础。 它是一个炉鼎,上鼎为干,下鼎为坤,取天地符号。 坎离是指药物,坎是铅,离是汞; 或坎为水,离为火; 火是指药物的蒸馏,水是指药物的熔化成液体。 干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 鼎上为阳,鼎下为阴; 水银为阳,铅为阴; 火为阳,水为阴。) 鼎炉、药物,皆是按阴阳规律而制。 尤其是“雌雄四卦,以为阴阳之道,或颠覆阴阳之道”之说,说明丹药炼制过程也必须按照上升来控制。以及自然界阴阳力量的衰落。 热。
“精卫侍日”表示三十天内分配剩余的六十卦,每日两卦; “刚柔并济,既表又内”,说明了阴阳属性的互补与制约。 《周易·申同其》特别强调坎、离二卦的作用,还明确指出“易为坎离”,用坎离来谈论阴阳的变化。 这种说法并不违反《周易》中的阴阳变化原理和炼火原理。 。 炼丹的过程涉及到药物和水火的变化。 铅属阴,遇火熔化成白色液体; 水银属阳,遇火升华; 水为阴,火为阳,合为一。 炼成丹药,称为“易曰坎离”。
《易经·申通器》中的“月提那伽说”解释说,炼丹的温度要根据每月月亮的盈亏来调整。 但火有两种,慢火和猛火。 减少木炭是文火,加木炭是猛火; 一个月之内,上半月用文火,下半月用猛火。 一年之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猛火。 需要炼丹术根据自然界阴阳之力的盛衰来控制火的温度。
《神通气》中有三种“纳甲说”,解释了炼丹、运火的过程,故称“月身纳甲说”。
第一个是六十卦纳甲论,将一个月分为六十昼夜,用六卦,每天早晚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用月亮的盈亏来说明一个月的用火,用坎、离二卦代表日月,用其余六卦来说明一个月的用火情况。代表月亮盈亏的过程。 八卦也与天干地支相配。
第三种是十二新闻卦说。 十二新闻卦是用十二卦(符、临、太、大督、传、干、解、盾、卜、关、沛、坤)来代表阴阳二气。 的兴衰。
《申通气》用这十二卦配合天干十二条法则来解释一个月或一年用火的过程; 又利用五行之间的关系,解释五行的相生相克,解释铅与汞受热转化为金丹的反应。 过程。
阴阳五行学说是汉代思想的支柱,所以在《沉同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以及道教的要素、阴阳五行学说。元素和儒家思想。
2、《太平经》:
本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道教经典。 《太平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 《汉书》记载,西汉称帝时,齐人甘仲恪撰有《天官礼宝元太平经》。
《太平经》制作于东汉安、舜年间。 是于吉等人所著。 后来在桓帝时期由项楷进献给朝廷。 原经有一百七十卷,今道藏仅存五卷。 共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是振兴国家、延年益寿。 讲的是“气”养长寿,这是生命存在和长寿的方法。 ”天、地、人之分,神受于天,精受于地,气受于中,三者合一,故神随气行,精受于中。中,三者相辅相治,故人欲长寿,宜爱气,敬神,“精也重要。”可见“精、气、神”为《太平经潮人部》云:“人有躯体,与精神相一致。 形为死之主体,神为生之主体。 常和则善,不则则恶; “无灵则死,有灵则死。”生命,合而为一,可以永存。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中得到了新的发展,“精、气、神”的本质与人类的行为和人体密切相关。 但“神”有善恶、善恶,人体之神亦如此; 因为精神的本质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善恶,它与自然、命运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人的行为性质也可以导致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精神可以进出身体。 它还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征,并以人格神的精神来表现。
其实,人体中有所谓的“人体神”、“身体神”、“五脏神”。 四国之神被称为“监督神”,他是监督人们行为错误的神。 这种神在《太平经》中被称为“六命神”,证明了人体五脏六腑之神也有督导过失的功能(即所谓“你知我知”)。 “知道”的意思)。
五脏神“心、肝、脾、肺、肾”,对应了《太平经》中追求形神不朽的论述。 俗话说“神行,神随人愿,神顾其过失”。 此讨论是根据; 又包括“守神”、“带神”、“还神”三种。 保守神有两层含义:
1、保存体内已有的精神,以免丢失或游离于体外。
2、观神可以防止邪灵扰乱身体。
“敬神”就是防止体外的邪灵侵入居民。
“还神”的对象,是在体内但暂时游走在体外的神灵。 通过还神之法,使神气回归人体,顺应体形,从而达到祛病成仙的目的。 这种方法注重“思”。 思神时,应将这些神像悬挂在静室中冥想,佩带符咒,吞食炼金书籍。
《太平经》中的“承”概念也是道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解释了人们行为的后果; 因为一个人行善,就会有恶报;如果他作恶,就会有善报。 这个问题被《太平经》认为是“轴承”造成的。 “传承”是指一个人今生的经历受到前人行为的影响,而他今生的行为也会给后人带来福祉; 继承的人是在前的,承受的人是在后的。 《解事策数决》云:“有责任,是告诫人们为子孙后代做好事,免遭负累之祸。我若能行善而得道,亦能免于祸患。”被负担。”
3、《庄子》:
道教经典。 为周庄周而作。 又名《南华经》,全书三十三章,多用寓言来阐释哲学,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 如“跟歇”、“心斋”、“坐忘”、“元都信经”、“吹气吐旧纳新”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4、《列子》:
道教经典。 为周烈玉口而作。 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全书共八章。 以《知虚》、《天涯》等思想家为基础,其目的与《老子》、《庄子》相同。 书中的许多论述都与气功养生有关,受到后世气功人士的重视。
5、《银符经》:
道教经典。 相传为黄帝所著。 全称是《黄帝阴符经》中的一篇文章。 此书自唐代李全公开传播以来,一直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 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经历来注释它。 现已有40多个注释版本。 书中的一些论述对于气功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6、《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 书有《皇庭内景》、《皇庭外景》、《皇庭中景》三类,各一卷。 《内经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经经》成书于东晋时期,《中经经》成书于南北朝前后。 它是在《内经》、《外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 《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理论,源于《太平经》中的“三元合一”理论。 黄庭指的是上丹田,指体内的大脑,是诸神之主; 中黄庭指的是中丹田,指体内的心,是五脏六腑的根本; 下黄庭指下丹田,指肚脐下的关元穴。 它是阴阳的门户,精气的命脉。 只要你参禅黄庭,依法修丹田,就能固精益气,长生不老。 三部经典的具体方法各有不同。
7、《抱朴子内篇》:
道教经典。 二十卷。 东晋葛洪撰。 第二本书包括道教理论、仙方、鬼怪化生、养生长寿等内容,是一部道教综合著作。 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的理论,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种内炼养生的方法。 其中,与气功有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对素》、《直礼》、《食志》、《杂应》、《地真》等篇章中。 明代出版的《抱朴子内篇》末有一卷,名为《别志》,专门指导讲老故事。 是气功专篇,很有参考价值。
八、《清净经》:
道教经典。 全称是《太上老君妙太平经》。 一卷。 唐代作品,作者不详。 此经以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为基础,认为人若能静,就能得道,就能长久活在世间。 获得宁静的唯一方法是观照空性。
9、《心经》:
道教经典。 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心经》。 一卷。 唐代作品。 无作者。 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随心”。 只有从清心、静心入手,修炼才能成功。
10、《田鸡经》:
道教经典。 又称《银符天极经》。 一卷。 唐代作品,作者不详。 此经是为阐述《印符经》而写的。